其它展会
居家太久如何调适心态?专家称应尽快识别脆弱人群
2022-04-16 19:12  浏览:2788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闹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闹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受疫情影响,民众居家多时,不免情绪容易波动,在艰难时刻调适好个人心理状态十分关键。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钟爽,用“个人心理韧性”强弱来分析居家民众的心理状态,她认为识别出需要帮助的人群,政府、社会力量才能一同让民众有更好的支撑点,保持精神健康和心理的健康。

居家时间较长容易出现压力增加、幸福感下降、易恐慌等心理问题,有的还会表现出心理疾病的相关症状,例如抑郁、焦虑等。严重的则会出现长期失眠、创伤后应激反应、行为改变、甚至有自杀倾向等。

但不同人群抵抗外界环境压力的能力不同,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不同。钟爽将之归因于个人心理韧性的差异。

“心理素质相对好,韧性能力强,随之受到事件冲击后心理的影响就会相对小。相反,韧性较低的人群会较容易受抑郁、焦虑、恐慌等情绪影响,从而严重影响个人的心理状态。”钟爽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个人韧性的强弱,与他的经济水平、工作种类、受教育程度、家庭情况、可获得的社会资本相关,尤其与风险感知能力有较大关系。

由于不能自由外出,居民只能在家通过不同的网络渠道接收各种信息,真假信息难辨,有的信息传递出社会恐慌信号,使得部分民众容易受群体情绪感染。钟爽认为,风险感知能力较强的人,一旦接收到较多的负面信息,更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身处当下的社会环境,“社会资本”对居家民众的个人心理韧性影响直接且突出。社会资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个人能够感受到或者接收到的家人、亲戚、朋友、邻居以及社区对自己的实际帮助与关心关怀。钟爽举例称,如果家庭成员较多,且家庭关系和睦,同时个人在困难时刻又能接收到很多来自亲朋好友的关心和问候,就比较容易排解抑郁和焦虑情绪,心理韧性相对较强。相反,如果个人可以得到亲朋好友与邻里社区的关怀和支持很少,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会相对较大。

总体而言,疫情背景尤其是封控情况下,如果针对公众心理进行一定的抚慰和干预,一定要考虑到个人的职业、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家庭关系、社会资本和个人的风险感知能力等。

具体来看,在经济方面,钟爽建议,对没有固定职业的人群,或者是有经济困难的人群,政府应及时识别,给予一定的支持策略。因为人在面临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等多重压力时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加重。可以采取发放一定的现金券的方式对困难人群进行及时补助。此前,上海市就提出,针对特困家庭,加强救助供养,要求及时足额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配备必需的防疫物资、农副食品、生活用品等,保障困难群众疫情防控期间的基本生活。

而从风险感知的角度来看,钟爽认为新闻的及时发布、信息的公开透明,对民意的及时反馈,以及能否快速地辟谣等都非常重要,只有政府与民众之间信任度高,具备双向良好的风险沟通,才能有效提高民众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稳定社会心态。仅及时辟谣部分,4月以来,微信公众号“上海网络辟谣”就发布了90多条辟谣信息,帮助民众更快获取真实信息。

在此轮上海疫情期间,社区居委、志愿者等成为社会资本中的重要抗疫力量。封控期间,有的社区凝聚力非常强,困难时期邻居之间交换资源,互相鼓励打气,协助社区工作,有的晚上会对歌,开演唱会等。在钟爽看来,这体现出居民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情绪,说明这类小区社会资本程度高,社区支持力度大,居民的心理状态会更加趋于稳定。所以,加强社区支持,需要基层政府、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基层居民自治组织等组织协同起来,一起组成强大的社区凝聚力来抗击疫情。

从家庭、社区到社会,钟爽希望关注到每个人的心理问题,因为个人心理问题会通过情绪共振,容易累积成公众整体社会心态的问题。如果公众的整体社会心态比较消极、焦虑、恐慌,将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政府除了关注公众的物资发放问题,也需要及时关注公众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心态问题。

当下,找到亟需心理干预的人群是第一步。钟爽向记者表示,可以通过发放心理问卷、电话咨询、关注政府公众号留言、关注政府热线留言等方式,首先识别目前封控区、管控区的社会心态以及整体的心理健康情况,及时发现脆弱人群,并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抚慰工作。

“除了依靠政府资源,还亟需要社会组织、心理志愿者、民营医院等多方的有效参与和协同治理。只有通过脆弱人群的有效识别,多手段地抚慰和干预,才能加强个人心理健康,稳定社会心态。”她补充道。

发布人:de5a****    IP:139.201.6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