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展会
创新与改革重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2021-03-08 19:44  浏览:1134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闹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闹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国有企业的内容,出现在“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节,重点是“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因为“十四五”规划将对此有充分阐述,今年报告对国企改革的表述显得简洁、凝练。国企发展的内容,则分别出现在经济发展各章节。

综合分析,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表述有七个看点,值得关注。

看点一:围绕三年行动,对70%的目标实施攻坚与突破

对于国资国企改革的表述,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是“推进国资国企改革”,2019年是“加快国资国企改革”,从“推进”到“加快”,预示着国资国企改革的紧迫性。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表述是“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有递进关系。2021年则直接用“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制定,在报告中是作为2020年政府工作的成就出现的。

对于三年行动,新时代的国企改革从十八大以来分为三个阶段:前三年的思想解放与决策形成阶段,2015年后的四年是提出政策体系与边试边行阶段,2020年开始是国企改革集中实施突破的三年行动阶段。

在1月19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表示,力争到2021年底完成三年总体改革任务的70%以上。这是今年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70%的提法首次出现。8天后的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强调,力争到年底完成三年改革任务的70%以上。2月4日,国务院国资委以视频会议方式召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会。2月23日,国资委主任郝鹏答记者问,对今年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总而言之,围绕三年行动任务70%的目标,在紧锣密鼓、扎实有序地推进。

力争到年底完成三年改革任务的70%以上,这个信号明确而具体。自2015年22号文颁发之后,国资国企改革进入新阶段。但是近6年来,国企国资改革在一些重大关键节点上突破有限。2021年是提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第二年,也是十分关键的一年。“70%以上”这一目标,体现了推进改革落地的急迫性和重要性。可以期待,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2021年,是一个攻坚年、突破年、见效年。

看点二: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成为目标

报告提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这个提法在酝酿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时便开始讨论。去年10月举行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作出了战略部署。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在2015年后得到突出强调。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在强调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同时,始终强调国有企业的做强做优做大,这是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复杂局势的重大决策。澄清认识,理解“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与“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理念,把握其内在统一性,反对将两者割裂与对立的做法,保证国资国企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既是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更是重大实践问题。政府工作报告出现这一重要表述,具有纲领性特征。

看点三:科技创新的两个激励迫不及待

报告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段强调: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带动作用。

可以这样分析,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有两个方式: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狠抓创新,强化创新激励,在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发挥支柱带动作用。

二是对科技项目与科技人员,直接提出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通常的激励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与运行机制上,这里锁定在科学技术创新激励、项目与人才上,定位精准。报告提出,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于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进行大胆充分的激励,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能力,从创造适合科技创新的环境和动力机制着手,健全科技成果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有利于提高研发团队及重要贡献人员分享科技成果转化转让收益。只有在良好的氛围和灵活的评价机制下,给人才成长提供足够的空间,才能使各类人才有效发挥出才能。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数字经济上,差距明显,百度、腾讯、阿里、京东相继进入世界500强,而国企动作迟缓,值得深思。根本出路还是改革。现在中央提出激励,不光是投入,更重要的是内在动力。从改革规律看,正向激励,最容易调动队伍的动力与积极性。激励机制是提升企业活力和效率的动力源泉,易于激发发展潜力、释放活力、提升效率。尽管中央企业给予科技人才的奖励激励待遇在上升,但相对于一些民营企业所抛出的较高比例股权激励措施,仍显不足。

可以预期,从2021年起,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进入历史上最为兴盛的年代。两个激励是强大的动力。

看点四: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大中小微企业形成新链条

未来5年到10年是全球分工体系、价值链、供应链重构的过程,也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全球新规则体系重建的过程。

报告提出,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作用。

可以预料,重构产业链条,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体化协调发展转变,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一个新的课题,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释放国内需求的过程。“十四五”期间,将以国有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体,围绕重点产业链、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形成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局面,以加强要素保障,保证各类商场、市场和生活服务业正常供给,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看点五:混改进入深层次矛盾解决阶段

报告在谈及国企改革时,除了“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表述,还有“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这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极端重要性。

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是“稳妥推进”,2019年是“积极稳妥推进”。2013年以来,混改基调屡屡发生变化,一度由“积极”变为“有序”“稳妥”。“积极”两字,意味着许多变化将要发生。现在用“深化”两个字,指出了混改的方向与重点。目前四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与“双百行动”,使得混合所有制改革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重心由“混”向“改”转变。

深化,意味着很多深层次问题要化解。混改形式上从单一的混改,走向以混改为主线、借混改推综改的新阶段,就是一种化解。混合所有制改革重心由“混”向“改”转变,是“三年行动”与“十四五”规划的改革焦点。

整体上,“十四五”期间,在多数国企混改阶段性任务完成的基础上,重点将转入市场化机制改革;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特别是要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度转化经营机制,充分发挥非国有股东的积极作用;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建立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包括在“十四五”期间,大力推动国有企业上市,推动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加大市场化并购上市公司力度,推动国有资产向上市公司集中,使上市公司成为国有企业主要组织形式和管理资本的重要载体。

看点六:能源交通电信行业加快向民企放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落实助企纾困政策的同时,加大力度推动相关改革,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

报告提出,用改革办法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推进能源、交通、电信等基础性行业改革,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收费水平。允许所有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各类市场主体都是国家现代化的建设者,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过去我们主要讲电力、电信、石油、天然气、航空、铁路等领域的放开,十九届五中全会加上公用事业,民生领域开始引起重视,现在则从培育更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角度强调改革。预计竞争性业务全面推向市场,实行公益性业务分类核算、分类考核势必得到推进。比如电力、石油天然气、电信、铁道、航空与公共事业这六大板块,将其中的公益性环节抽出来,成立管网公司,实现网运分离。让更多的企业业务走向市场,向民企开放。提高自然垄断行业基础设施供给质量,严格监管自然垄断环节,切实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包括放开发电、用电上下游两个环节,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和竞争性环节电价,提高电力交易市场化程度;推进油气管网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深化铁路行业改革;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类改革;烟草适度竞争新机制;使得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等等。

看点七:弘扬企业家与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优势的消失,只要敢跑、不顾一切往前冲就能成功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面临的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也在变化。“工匠精神”2016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现在再次强调“工匠精神”背后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的逻辑。制造业从科技创新入手,最终还是靠人。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制造品质。工匠精神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和企业家的必备素养,包含的既是用心制造、锲而不舍的态度,也是开放探索的观念,更有诚信果敢、勇于承担的态度与责任。工匠精神不光是手艺的传承,更关键的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发扬工匠精神,让产品精益求精,中国才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作者系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发布人:a45a****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