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展会
满世界寻找圆明园流散文物,他用老照片重现19世纪北京
2021-03-09 18:08  浏览:553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闹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闹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40岁的刘阳调侃自己是“圆明园文物研究界的郭德纲”。他从15岁开始痴迷圆明园的历史和流散文物,并非学院派,最初也不被人看好。

20多年里,影视制作专业出身的他把爱好变成职业,下各种笨功夫研究。家里堆满一屋子书,闷头研读史料,自费出国找流散文物,到处挖掘老照片。他以每年一本的速度写了14本与圆明园相关的书籍,其中很多现在只能在孔夫子二手书网站高价寻得。

这些天,圆明园正觉寺展出的365张百年前圆明园老照片,绝大部分是首次曝光,新闻还上了热搜。这些照片都是刘阳多年来的收藏。“对很多人来说,老照片就是看个热闹。但影像学不是看热闹,每张老照片背后,都对圆明园的研究有重要线索。”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刘阳坐在圆明园管理处的办公室里,一口地道的老北京腔,思维和语速极快。

从2004年到圆明园工作至今,刘阳经历了七任领导更迭,看着身边同龄人买房、跳槽随着经济浪潮跌宕起伏。他依旧守在圆明园,职务没变动,也从未想过离开。

如今的刘阳是圆明园研究领域最年轻的专家,也是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说起十多年里寻找老照片的经历,他用“大海捞针”来形容其艰难。

刘阳目前收藏的400多张圆明园老照片,拍摄年份从1873年到1940年,涵盖了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的景观。这其中,有法国人谢满禄在1882年前后拍到的圆明园木构建筑未被彻底摧毁前的照片,这是圆明园中式建筑的影像第一次呈现,而不是停留于文献描述和画作中。另一张拍摄于1920年代的正觉寺文殊亭内文殊菩萨全身照片,也是首次发现。

每张老照片都是他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拍卖行、网站甚至是摄影师的后代手中辗转收藏购买,渠道繁杂。

对刘阳而言,今年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拿到“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批老北京照片”,这批照片出自1880年至1884年住在北京的一位法国摄影师,数量多达900多张,价值过千万,涵盖园林、街巷、寺庙、教堂、人物、行业商铺,以及使馆外国人在北京的生活等,也包含圆明园建筑照片。

“从1860年北京有第一张照片算起,到1900年总共就不到500张照片。”刘阳认为,这批从历史深海中发掘的900多张老照片,将对北京历史文化、建筑以及圆明园研究带来很大价值,“综合重现19世纪北京全貌”,他说。

被圆明园改变的一生

1993年那个夏天,12岁的刘阳误打误撞进入圆明园,人生也因此改变。

原本要去颐和园的他,下错站,进了圆明园,花一下午时间看了一场关于圆明园历史的展览。

“一下子就把一个孩子带进了阶级斗争的氛围,成愤青了。”刘阳回想,如果不是展览中呈现出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焚毁的残酷一面,12岁的他恐怕很难会喜欢上这片废墟。

他本来就爱读历史,经常骑自行车寻访胡同里的老北京古迹。自那以后,他每月揣着地图,骑着车,在圆明园里溜达。少年拼命读书,逐渐发现,五位清帝耗尽财力私心、倾毕生之力营建的圆明园,其实就相当于一整部清史。在圆明园民间研究的小圈子里,他以网名“斑马”而闻名,写了无数文章在网上和报刊上发表。

本科毕业,他放弃了互联网公司给出的近万元薪水,得一位老前辈赏识被推荐到圆明园管理处工作。

这个选择在当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薪水只有1100元,每天还得挤两小时公交车从西直门的家里去圆明园上班。

最初几年的工作,跟他想象中也不一样,“平时就是检查一下石头,除草,防火,陪摄制组拍照,看馆。”即便如此,只要能进圆明园工作就是幸福的,他每天上班就像回家一样,从没有“熬”的感觉。闲下来的时间,他就看书、研究、写作,靠投稿和给电视栏目当历史顾问,赚点买书的钱。

2005年,他写出第一本关于圆明园的著作《昔日的夏宫——圆明园》,印数8000册,在这之前,关于圆明园的所有书籍加起来的印数都达不到这一数字。2006年,他又从西单四合院发现圆明园西洋楼的大水法石鱼,流失半个世纪的文物重回圆明园,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圆明园的一砖一石,以及老照片中曾见到的圆明园建筑,都深刻印在刘阳的脑海。少年时期,他骑车在胡同溜达,恰好在私宅主人开门的一瞬间,瞥见门内一对汉白玉石鱼,意识到可能是老物件。多年后,他才在一本《十八世纪耶稣会士所作圆明园工程考》的书中看到两张20世纪20年代的老照片,证明圆明园被摧毁之前,大水法景点确实有一对石鱼。正是照片里的证据,使得一对汉白玉回归圆明园,成为展览馆镇馆之宝。

但更多的文物仍散落在外。仅北京大学校园内,就有华表麒麟丹陛石以及石鱼等圆明园文物。刘阳曾在某小学发现过圆明园的石座,在北京二环的一个单位里发现过圆明园文物,在某公园的围墙上发现“圆明园”字样的承重砖。而在更多的私人宅院里,圆明园的石座被视为私人物品,既谈不上保护,更无法要回来。

藏在老照片里的历史

“在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圆明园研究专家,只有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我们也没有研究团队,没有研究意识。”刘阳感叹,圆明园研究无论从哪个层面看,都太难。

圆明园自1860年遭焚毁后,在160年间历经磨难。从皇家御园到老百姓居住的村落,再到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当中的许多变化,缺乏文字记载。

刘阳在2013年出版过一本《谁收藏了圆明园》,将失落在海内外的700余件文物图片收集整理,辅以文字说明。其中流失海外的字画、瓷器和玉器,都是他自己多年调查而来。

照片是研究圆明园最有价值和最直接的史料,这是刘阳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但老照片寻觅的途径也是诸多磨砺。

他曾在香港一家卖老照片的小店花一万港元买到一张圆明园照片,也曾在eBay买过圆明园二手老照片。20年前,他在潘家园淘到一本民国时期外国人写的《Peking》,里面有一张德国摄影师佩克·哈默尔拍的圆明园照片。

他如获至宝,找到摄影师网页,没发现圆明园照片,于是托懂德语的朋友辗转联系到摄影师的侄孙女,几番沟通,获得摄影师作品目录,终于找到他要的老照片。“很多当年在中国拍摄的外国人,都不是摄影师,他们不为出版而拍摄,寻找他们的后代是很重要的途径。”

2012年,刘阳从一位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中国学者那儿,得到一张翻拍的廓然大公规月桥老照片。他赶紧与康奈尔大学联系,半个月里沟通十个来回,终于获得电子版。

“圆明园的老照片是非常罕见的,有时候直接去国外的博物馆找。如果这一批没有,也不代表真的没有,就找原始的研究收藏机构。”刘阳去过专门收藏中国文物的美国佛利尔美术馆和洛克菲勒中心,对方直接拿出相册给他挑,挑好谈价格。在他去之前,对方甚至都不知道他们拥有圆明园的老照片。

各种途径,各种办法,各种软磨硬泡,甚至是抢时间出高价,刘阳才以一己之力收藏到400多张老照片。这些照片也为他研究圆明园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当他以野生的方式成长为国内圆明园研究中年轻的佼佼者,也遗憾地发现,中国专门研究圆明园的权威都已老去,85岁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88岁的清史研究专家王道成等一批专家都到了耄耋之年。2018年,刘阳敬重的中国园林史专家张恩荫去世,他突感孤独,“失去了追赶的目标”。

当初在互联网圈混得风生水起的老同学,很多都被时代浪潮挤压,不惑之年的他们因技术的日新月异而倍.感危机。“我们这一代人,比上一代面临的压力和竞争都更大。”刘阳很感激,他为圆明园付出的青春和时间,都累积为丰富的资历甚至财富,谁也拿不走。

他的时间变得更加紧迫,几乎每个周末都忙碌于各种讲座,给孩子们讲圆明园和中国历史,写作、出书的步伐也不停歇。

十几年的讲座做下来,他对95后和00后寄予厚望,“这一代孩子生在盛世,也更理解乾隆盛世,理解帝王的生活。这一代人有丰富的互联网知识,一旦做起研究,会远超我们。”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发布人:f464****    IP:183.195.45.***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