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展会
钟正生:超级商品周期来了么?
2021-03-05 12:25  浏览:1254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闹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闹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当前,美债收益率过快攀升成为左右全球资本市场的最关键风向标。3月3日,美国5年期TIPS盈亏平衡率(通胀预期)突破2.5%的心理关口,为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最高。这一举造成美股纳斯达克指数收跌2.7%,而美股周期板块能源和金融却逆市上涨,充分显示了再通胀交易仍在继续发酵。

与此同时,据路透社报道,因担忧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油市和全球经济复苏脆弱,OPEC+正考虑维持4月原油产量不变,放弃可能的增产计划。这一消息3月3日再次提振了油价,也再次体现出近期油价波动仍是供给主导的逻辑。

可见,再通胀交易的高度和节奏仍是未来一段时间资本市场的关注主线,也是本文的分析重点。

全球再通胀交易的缘起

春节以来,海外围绕着疫情好转、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和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再通胀交易其实已经如火如荼,超级商品周期的说法也已被提出来。全球再通胀交易的背景如下:

首先,欧美新冠疫苗接种加速。截至2月25日,美国百人疫苗接种针数就已经达到20%左右,欧盟达到6.7%,全球单日新增确诊病例(7日移动平均值)36.8万人,比1月时的高点下降了50%,可见全球疫情出现了显著好转。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疫苗接种速度基本上处在世界前列。

其次,拜登政府1.9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已经通过美国众议院的投票。目前,美国为对抗疫情推出的财政刺激已经达到5.4万亿美元,占到美国2019年GDP的25%,并且远远超过OECD测算的2020年美国6%的产出缺口。所以,市场担心新一轮的财政刺激以及后面更大规模的刺激,会不会造成美国经济过热、通胀失控。

最后,美联储继续强调将在长时间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最近在听证会上说,美联储债券购买计划将维持当前速度,直到实际数据显示美国经济接近通胀、就业目标,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3年或者更久。

可见,现在是一个“疫情好转+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组合。美债收益率一度超过1.5%,布伦特原油超过60美元/桶,铜价大涨到2011年以来的高位,铁矿石和铝等国际金属的价格也在进一步上涨。2月份的CRB商品指数涨幅达到9.3%,创下2019年以来的新高。

总结一下,再通胀交易始自去年11月美国大选期间。当时,随着大选落幕,拜登交易开始兴起。从股票市场的反应看就会更加明显:从去年11月开始截至现在,美国的小盘股的表现比大盘股的表现要好,周期股的表现比成长股的表现要好,这是非常鲜明的再通胀交易逻辑。但是,最近再通胀交易加剧的因素却是,这轮美国1.9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的通过。

超级商品周期来了么?

在分析商品周期时,需要区分一下商品品种,新能源金属和传统能源。

首先,铜和铝在这段时间内的表现是异常出色的。尤其是铜,被称为铜博士,它对宏观经济是异常敏感的。铜和铝的价格快速攀升主要是需求主导的逻辑。碳达峰和碳中和,势必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系统利好一些有色金属品种。现在有分歧的地方在于,这一绿色需求的系统抬升会在多长时间内释放?是一个短期的、极速的释放,还是一个缓慢的、有序的释放?这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其次,分析大宗商品的时候市场最关注的仍是原油。原油价格近期之所以急速攀升(市场去年的预测普遍在45~60美元/桶的区间,但现在春节刚过早就超过这样一个区间),我们认为主要是供给主导的逻辑。从供求关系来看,如果需求可能恢复得比较快,但供给可能恢复得没那么快,就会出现一个巨大的需求缺口,这种扎实的经济基本面因素,导致了近期原油价格出现急升。

从供给角度来看,有几个因素需要考虑:第一个因素,有没有闲置的产能来平抑这个需求缺口。首先,美国页岩油革命后,页岩油的盈亏平衡点达到40美元/每桶左右,而持续的高油价会刺激页岩油增产。页岩油产能释放的周期差不多是半年,而传统的原油产能释放周期是8年。因此,供给调整的速度算是非常快的。其次,全球依然有充足的闲置产能。OPEC+成员国目前加起来的闲置产能是800万桶/日。近期很多市场机构对可能的原油需求缺口峰值的计算,其实比这个多不了多少。最后,不得不关注地缘政治因素。俄罗斯担心持续高企的油价,会侵蚀它固有的市场份额。因此,从供给端来看,调整可能会比大家预想的要快。

第二个因素,有没有一个巨大的需求来源。首先,上一轮原油价格达到100美元/桶以上时,中国房地产是一个超级发动机,但这个超级发动机现在是不在的。有人认为印度是一个新的超级发动机,但现在印度还达不到可与当时的中国匹配的量级。其次,即便按照IMF最近的预测(这一次预测已较上一次预测上修),今年全球经济依然恢复不到疫情前的水平。全球经济增速是一个V形反弹,但全球经济水平达不到疫情之前。

第三个因素,近期美股、比特币和大宗商品的价格攀升,某种程度上也是货币泛滥下“水涨船高”的结果,也就是所有的资产都会受益。但是,货币政策已经出现边际收紧的迹象,持续的货币泛滥还会不会延续,这是需要去关注的。

最后,最近市场频频提及“绿色新政”,尤其是拜登在新一轮的刺激计划里可能包含大量的绿色投资。绿色新政会不会孕育下一轮的“绿色泡沫”呢?如果会,那也是绿色泡沫可能挤压传统泡沫,因此它对原油需求起到的实际上是替代作用。

总结一下,原油供给和需求两端,以及比较宽松的货币条件,都可能面临着变化。综上分析,我们的结论是:现在商品市场的分化和波动在加大,在目前形势下,“追高”的风险可能会超过“踏空”的风险。因此,商品周期已经启动,但是不是超级商品周期就来了,我们持一个相对谨慎的观点。

美债利率的上升幅度?

10年期美债收益率目前一度超过1.5%。美债收益率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胀预期,一是实际利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美债收益率上行到1.5%左右的时候,其实更多反映的是美国通胀预期的快速上行;而在超过1.5%的位置之后,则更多反映的是美国实际利率的上行。

最近一周,若把10年期美债收益率做个分解的话可以发现,美国通胀预期基本上已经稳定了,而实际利率开始出现上升的迹象。急速上涨的通胀预期已经反映得比较充分,那么市场关注的焦点就会转移到美国的实际利率会上行多快,以及上行到什么幅度?

那么,什么决定了美国的实际利率?可从两个角度来说:第一个角度,美国经济增长本身决定美国实际利率的方向。美国经济是不是正在上升呢?当前,美国新冠疫苗接种处于世界前列,制造业投资也在修复之中,房地产市场热度不减,美国疫情救助政策更多侧重的是消费而不是生产,令美国居民的收入增速保持高增长的状态。因此,从大方向上,美国经济的修复是成立的,因此美国实际利率会上行,这样即便通胀预期没有亦步亦趋地跟随上行,10年期美债收益率也依然会上行。当然,美国经济毕竟只是一个相对平稳的修复过程,而不是如市场一度想象得那么一片阳光灿烂,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可能会有一些调整。

第二个角度,美联储的应对决定美国实际利率变化的节奏。美联储会不会做出更加调适的货币政策反应呢?我们认为,美联储倾向于选择“按兵不动”。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如果美联储认为美国利率的上行是美国经济向好的一个表现,那么像市场预期的那样,美联储继续增加资产购买,或者实行扭转操作(卖短期债券、买长期债券),以避免长期债券利率过快上行的话,这种操作从本质上来说依然是顺周期的调控。当美国经济势头向上的时候,还采取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宏观举措。

第二个原因,即便美联储做逆周期调控,也要考虑金融市场的反映:金融市场波动太大,会不会带来金融风险;资产价格上涨太快,会不会形成泡沫?首先,美联储最近已经做了非常明确的表示:是不是资产价格泡沫值得研究,美联储货币政策在其中发挥了多少作用也值得观察。其次,美联储官员也多次表示,面对潜在的金融风险,在政策工具箱里还有宏观审慎可用,可以避免金融体系风险的过度累积,未必就只能货币政策这“一条腿”走路。最后,去年3月份美国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后,市场和监管层认识到,美国银行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韧性,要比次贷危机爆发时更好,当然这与次贷危机后的一系列加强金融监管的举措密不可分。

美联储的调整是市场高度关注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股债的跷跷板效应会不会有变化。传统的看法是,美债收益率上行过快会杀估值,尤其是美国成长股板块,本来就估值过高,这个时候受到的冲击就会比较大。但真实的因果关系可能是这样的,由A同时导致B和C,这里的A是美国经济修复,导致B美债收益率上行,同时导致C美国企业盈利增长更强。在这种情况下,美债收益率上行会带来美股估值调整,但因为美股企业盈利更好,所以美股会获得更坚实的支撑。美联储近期一再表态,没有看到资产价格泡沫的扎实证据,可能就与这一因果关系有关,因为美联储看到美国企业的盈利增长是比较扎实的。

有国外机构投资者做过统计,如果10年期美债收益率在3%以下(尽管现在距离3%还有很大的距离),且在利率上行阶段,那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美股的表现会比美债的表现更好。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因为经济上行,企业盈利增长不错;如果10年美债收益率处于3%以上,且在利率下行的阶段,那么在绝大多数时候,美股的表现也会比美债的表现更好。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即货币宽松,当货币出现拐点的时候,股票比债券市场的反应可能更快。目前,10年期美债收益率离3%还有不少距离,且还处于一个上行过程之中。因此,从历史统计来看,绝大部分情况下,美股还是强于美债。一个值得关注的指标是Excess CAPE Yield(即经过通胀调整的CAPE取倒数,减去经通胀调整的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该指标来看,目前美股相对美债还有3%左右的超额收益,依然处于股占优于债的状态。

总结一下,从美股美债的跷跷板效应,以及Excess CAPE Yield来看,目前还没到看空股市、看多债市的拐点。

对中国宏观政策的启示

我们做过测算,美国二季度通胀处于高点,中国二季度PPI(工业品价格指数)也是一个高点,两者通胀共振走高。届时,中美货币政策应该怎么出牌?我们认为,两国的货币政策应对是不一样的。原因在于:

第一,中国央行已经率先启动了货币政策正常化,而美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形象地称为是一个“从0到1”的惊心动魄的过程。因此,二季度美联储反而可能会选择按兵不动,而中国会一如既往地推行货币政策正常化。这对中国央行来说只是政策延续,而美国实施货币政策正常化则是从0到1的“惊险一跃”,需要更加扎实的条件和论证。

第二,美国二季度通胀会上行,经济整体上也是向上的。中国二季度通胀蹿高,但经济环比上可能是向下的。因此,中国货币正常化大方向是一定的,但在节奏方面应该非常审慎,在“转弯”与“不急”之间合理权衡。

第三,美联储现在其实非常被动,如果美国物价上涨过快,美联储到底动还是不动呢?如果“按兵不动”,美债收益率继续快速上行,金融市场波动会非常大;如果美联储选择出手干预,可能就违背了美国平均通胀目标制的本意。平均通胀目标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美联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容忍通胀超调。而且,若美联储不那么淡定地出手干预,可能也会损害美联储的信誉。可以说,美联储此刻正面临着一个压力测试。相比之下,中国其实有更多货币政策正常化的空间。

中国有句谚语,“东方不亮西方亮”。我们建议在货币政策调控上,可以“东方不试西方试”。可以让美联储先行先试,观察在全球金融市场上会带来多大的震动,然后再根据中国通胀、经济的变化来灵活调整自己的货币政策。在这方面,中国央行是占有先机的,不要轻易挥霍掉这样的先机。考虑到今年中国财政政策是退坡的,中国货币政策也应该调适一点。历史上,同时紧货币和紧财政,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此外,和美联储一样,中国也有宏观审慎工具。如果担心金融风险过度累积的话,那么也可以更多地使用宏观审慎工具,而不必一味地通过收紧货币政策。盛松成老师最近撰文,“各种情况显示,目前中国货币政策不宜收紧”,我们非常赞同这一观点。

(钟正生系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钟正生经济分析”,原标题为《再通胀交易之我见》。

发布人:b22a****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