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展会
“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将清帝国拖入全面腐化的泥淖
2022-02-12 11:47  浏览:2392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闹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闹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北京的天空已经连续几日灰蒙蒙雾茫茫,这天更是多了一份阴惨惨。我从东南角的大望路,一路坐了21站地铁,来到西北角的圆明园。出地铁口的时候,发现已经下起了雨。我笑说,老天大概也想同我一起来缅怀一下圆明园的劫难,酝酿了几天阴沉的情绪,终于在我来到园门口时大哭起来。

圆明园来过好多次了,这次最吸引我的,当然并不是那几个大名鼎鼎游客如云的景区,而是展出的数十件破碎瓷器,有的甚至碎成了几十片,但你依然能窥见它们当年的华美,甚至因为面对这破碎而努力用想象去重建它们完好时的样子,而催生出另一份别样的美感。

饶有意味的是,那些破碎的精美瓷器,我发现大多是“大清康熙年制”,只有少量出于雍、乾年间,以后更是几乎没有。也许这仅仅是巧合,毕竟很不完整的出土文物展示,并不能真正体现出圆明园器物的年代分布,甚至你可以猜测最好的东西都已经被联军和其他劫掠者抢走了,出土的这些东西只是挑剩下、拿不动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乾隆以降清代艺术品和工艺品总体创造力的下降,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说1840年之后的日益粗制滥造可以归罪于战乱频仍,乾嘉年间许多制品难掩的匠气和暮气,恐怕要在自身找原因了。我不禁想起朱维铮先生的观点——“十全武功”的乾隆实在是中国历史上皇权专制的顶峰,“曾创下中世纪中国独夫专制时间最长的纪录”,特别是后期,“这位年老昏聩又越发傲慢自负的满清独裁者,早已将帝国拖入全面腐化的泥淖”。(《走出中世纪二集》)

说起来,乾隆的心态恐怕并不完全是那么封闭的,如著名的马戛尔尼使华风波让我们所体会的那样颟顸不可理喻。毕竟,如今圆明园最著名的西洋楼景区,便是在乾隆年间建造的——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设计者是西方传教土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建筑形式则是巴洛克风格。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遗迹,至今让游人叹为观止。

但这个专制皇帝剩下的那一点点开放心态,大概全用在享乐和玩物上了,其他方面则全面收紧。比如对外贸易——

“从康熙时代起,对外贸易的海上正式渠道,是粤海等四关。不想时过近百年,满清第四世皇帝,却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下旨关闭江海、定海、闽海三关。理由并非宁波等海关无利可图。恰好相反,因为英法等洋商宁可纳重税也愿赴江浙海关进行交易。这反而引起满清宫廷警觉,唯恐江浙文明与西洋文明相结合,再度抗击满清的专制一统。”

思想意识形态上就更不用说了。

“君主的个人独裁体制越来越稳定,也使帝国政治越来越腐化。较诸乃祖乃父,乾隆帝在位六十四年,更将目光频频投向思想文化领域,尤好宣称国事即皇帝家事,留给满汉臣工的唯一任务,便是争作‘忠君亲上’的表率。”(同上书)

这不仅窒息了思想,也窒息了各方面的创造力。帝国以全面控制为代价换来的“盛世”繁荣,却是对后世的透支,乾隆死后仅仅40年,“我大清”就要面对鸦片战争的惨败,仅仅60年,那“万园之园”就要变成焦土和废墟,岂不是完全顺理成章、毫无可怪之处么?

帝王们修圆明园,最初的心态大概是把全中国以至全世界最好玩的东西都搬到身边来,随时可以享用,这使得它一开始是以一种相当开放的态度来对待各种不同事物的,圆明园之能成为“万园之园”,正是得益于此。对比王朝末期修的颐和园,这一点就很明显了。颐和园的风格更统一,但也更死板,更多雕饰的匠气和皇家宫廷虚骄的空架子;圆明园不免大而杂,稍欠章法,却处处生机活力,即便是今天废墟中依稀的模样,依然让人心动不已。但帝王的开放心态终归只不过是一个人一时的兴致和情趣所决定的,那些收拢来、建起来的东西终归只是他一人或者他们一家子占有的财物。越多占有,就越害怕失去。这是一种先天不足后天难以为继的“开放”,它自身的逻辑必然导致它越来越走向封闭,走向衰败。

《走出中世纪》

朱维铮 著

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8月版

《走出中世纪二集》

朱维铮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发布人:98ec****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