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展会
秦朔:从指甲钳和笔尖钢看中国与世界还差多远
2021-02-26 11:10  浏览:113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闹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闹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中国到现在还生产不出一个合格的指甲钳,我们的店卖的指甲钳全部是韩国日本进口的。”

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生活好物集合店的创始人,看了我写的赞扬中国制造的文章,这样向我反馈。他们有4000多家门店,年轻人很爱逛。

要说中国在“核高基”方面和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我信。要说中国连个合格的指甲钳都生产不出来,打死我也不信。

小小的指甲钳引起了我的兴趣,随着采访的展开和了解的深化,意外发现了很多东西,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小器不小

1997年10月2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会见全国轻工集体企业第五届职工代表大会代表时,突然拿出三把造型美观、精致锋利的指甲钳,说是台湾地区的商人送的,让代表们传看。

“要盯住市场缺口找活路,比如指甲钳,我们生产的剪了两天就剪不动指甲了,使大劲也剪不断。”

半年多后,广东中山一个中小企业主在一张包杂物的旧报纸上,看到这则《话说指甲钳》的报道,觉得总理都关心指甲钳,“物小事不小”,必有商机,遂跑遍国内四处调研,发现不仅五大指甲钳“巨头”——天津“天”牌、北京“京”字牌、广州“555”牌、上海“双箭”牌、苏州“双菱”牌——均濒临倒闭,其他20多家生产指甲钳的国企也纷纷停滞。指甲钳生产主要流向了个体户,再通过小商品批发市场进入销售环节。

关于这个名叫梁伯强的人如何在“非常小器”的指甲钳市场,创新研发,做出品牌,自己也从企业主变成名噪一时的企业家,不是本文的重点。我想说的是,小器不简单,里面有大学问。

据说朱镕基到德国访问时还用过“双立人”指甲钳,很喜欢,用自己的钱给身边的工作人员买了几个作为纪念,德国人说叫“朱镕基指甲钳”。这样的故事吸引了很多到德国的中国游客购买指甲钳。梁伯强的圣雅伦指甲钳品牌做成后,朱镕基高度评价,外交部也曾用作赠送外宾的礼品。

这是20多年前的故事。中国五金制品协会领导曾讲过指甲钳的变迁。上世纪90年代前,指甲钳和猪毛镊子、菜刀、剪刀等混在一起销售,归类为“日用五金”。90年代后,都市白领不再把它简单视作“剪指甲的工具”,它远离了猪毛镊子的“族群”,变成个人护理用品,与美妆产品共舞。有的指甲钳价格很高,像“双立人”进口指甲钳,有卖上千元乃至两三千元一把的,抵得上一台空调和彩电了。

经济学家也关注过指甲钳。2010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宋晓梧说,15年前亲戚从日本带回来一个指甲钳作为小礼物,当时标价300日元,用到现在依旧是家里最好用的一把指甲钳。后来旅途中用过的本土指甲剪不知道有多少,寿命能超过2年的基本没有。同样用100克左右的钢生产出同样功能的产品,日本的保守估计能创造30年的使用价值,国内的不到2年便成了待收回笼的废品。100克钢加工生产所消耗的能源相差无几,但产生的实用价值却相差N倍,因此导致的重复生产与消耗也是N倍,派生的浪费与污染惊人。

小小指甲剪,经济学家从中看到的是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

差距何在

为了弄清楚指甲钳的问题,我采访了梁伯强。他告诉我,指甲钳的市场规模并不大,中国有25亿到30亿元,全球也就是70亿到80亿元。圣雅伦在中国最出名和高端,这几年也就在2亿元左右。

我问:“中国真的生产不出合格的指甲钳,只能从韩国日本进口吗?”

他说那当然不是,但中国要生产出好的指甲钳,的确有一些问题。

第一个方面是钢材。圣雅伦指甲钳所用的碳素钢全部从日本进口。原因是中国生产的钢的公差范围太大,也就是含碳量的跨度太大,和日本钢的公差水平相差一倍。由于每一卷钢材的含碳量不一样,在淬火热处理时,就会出现软硬度不均匀的问题。虽然是很微妙的变化,但产品稳定性就不一样。

第二个方面是热处理,这方面工艺的差距不大。

第三个方面是员工素质。我们的工人大部分是“洗脚上田”,在制造判断、认知度方面不够高,不够严谨,而日本的一些基层工人都相当于工程师。以前在中国企业里扫地的清洁工,要求她按较高标准把厕所打扫得干净一点,她会说“这个厕所比我家的客厅还干净了”。对质量标准的认知存在差距。

第四个方面是行业低门槛、红海竞争、低价竞争的问题。中国讲“物美价廉”,但价廉的来源往往是从生产上挤成本,让利消费者,而要保证物美,能挤出的成本微乎其微。所以大部分“物美价廉”是伪命题,其实是偷工减料,用低质材料代替好材料。多年前中国有500多家指甲钳厂家,大部分都是低水平、低价格,市场也能接受,但要出好东西就不容易。

“不是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是系统的问题。”梁伯强说。

钢的问题

在梁伯强看来,指甲钳最大的问题是钢。中国是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2020年生产了8.88亿吨生铁、10.35亿吨粗钢、13.25亿吨钢材。中国的钢铁产量超过世界排名第二到第十的国家的产量总和。

我知道中国在特种钢方面存在差距,但难道生产个好的指甲钳的用钢都要进口吗?

我开始采访和钢有关的问题。

浙江振石集团旗下东方特钢公司的总经理刘晓亚是钢铁专家,毕业于瑞典皇家工学院,在瑞典钢铁公司工作过。他对我说,指甲钳生产的关键,是钢材加工过程中碳含量的控制精度问题,这和钢材的成分有关,和加工工艺应该也有关。他没有研究过指甲钳用钢,他对“钢中之王”的轴承钢比较熟悉。瑞典SKF公司是轴承钢的领导者之一,在非金属夹杂物的处理上有独特技术。轴承一直在转,需要很高的抗疲劳的强度,如果哪个地方有夹杂,首先就会从这里开裂,导致轴承生命周期变短。SKF已经可以做到轴承钢含氧量几乎为零,这样就不存在夹杂问题了。

那么中国轴承钢的问题何在?刘晓亚说,主要不是生产设备问题,瑞典的设备并不先进,很老了,但生产经验很足,有一些工艺,他们不说你就做不出来,说了你也不一定能做好。这就是诀窍(Know-how)。而中国的钢目前主要处于走量阶段,都是大规模生产,要控制碳含量的精度很难,因为如果要仔细控制,速度就要慢下来,产量就要大幅下降。而我们求的是快,是产量大。东方特钢向SKF订购特殊轴承用钢,要一年半年才能交货。这么慢在国内不可想象,国内都是赚快钱,发现一个机会就快速上量、扩产。可是高精度的东西,比如轴承钢、液压用钢、阀门用钢、轧钢设备用钢,等等,是要慢工出细活的。

“大批量的产品我们都可以,但批量很小的、高精度要求的品种,我们就不行了,要靠进口。”刘晓亚说。

青山钢铁是不锈钢领域的世界级企业。其创始人项光达的看法是,像指甲钳这样的用钢中国肯定能做出来,不会那么难,问题是产量太小,从经济角度看“不经济”,所以没有哪个企业愿意去做。

那国外企业为什么愿意做呢?因为它们存在的时间长,积累的客户遍布世界,虽然单个客户用量少,但加总起来的需求也不小,符合规模经济规律。

“更重要的还是我们的企业缺少踏踏实实做实业的长期打算,喜欢赚容易的钱,赚大钱,玩金融,沉不下心做研发。有的特种钢研发,要5年、7年才见效,这么长的研发投入期,很多企业一听就放弃了。”项光达说。

建龙钢铁的创始人张伟祥说,他不太相信指甲钳用钢只能依靠进口。因为比指甲钳用钢要难的轴承钢,耐高温、高压和各种腐蚀,国产的水平都上来了,像汽车,售价30万元以下汽车用的轴承钢都可以国产。他认为问题还是指甲钳用钢规模太小,十吨二十吨的不值得做,而国外有的企业无论是设备还是工艺更适合做这种小批量用钢。

说说笔尖钢

既然说到轴承钢等特种钢,我进一步想弄明白的是,中国企业在这方面能不能突破?

项光达介绍我采访青拓集团研究院院长江来珠。他是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材料工程博士后,曾在中外知名钢铁企业做过研发,也是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学会夹杂物学术委员会委员。他以圆珠笔尖的笔尖钢为例,向我说明中国和世界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笔尖钢出名,是因为2016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上说,“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

李克强之所以谈到笔尖钢,源于2015年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给他写信,希望“正视行业的现状,也知道我们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在哪儿”。再往前上溯,是2010年7月全国政协一个调研组赴浙沪调研时发现,中国年产380亿支圆珠笔,占全球80%,但笔头90%以上都是进口的。由此引出了所谓“笔尖难题”。

江来珠说,我国制笔企业大多数从事的是简单的组装生产, 很长一段时间内,精密制笔机械设备和核心材料在国内处于空白,圆珠笔的关键部件如笔头材料、笔头生产设备、部分墨水等生产掌握在瑞士、德国、日本等国手中。中国一年的笔尖钢需求近2000吨,日本进口材料占80%以上,主要是日本秋山和下村精工两家。笔尖钢加工的笔头主要有子弹头及葫芦头两种类型,葫芦头加工难度更大,因为它的外径更小。

为了给数百亿支圆珠笔安上“中国笔头”,中国在2011年将“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纳入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进行科技攻关,主要是模仿日本材料的成分体系。2015年有少量产品进入市场检验,但用户使用效果表明,日本材料加工笔头不良率为万分之一,国产材料不良率在千分之一水平,初始不良率甚至达到2%~3%。性能上的巨大差距导致国产笔尖钢材料的市场占有率不到20%。

在自主创新大背景下,经常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突破了”的激动人心的报道。但真实情况可能正如笔尖钢的情况,国内企业确实突破了,但市场占有率很低,并未动摇国外企业的优势,只是聊胜于无罢了。

突破为何如此之难?

中国制造已经有所突破,为什么和真正的世界一流还有不少差距呢?

以笔尖钢为例,江来珠指出,一是核心技术及性能的差距。

和笔尖钢相关的技术主要包括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的基体合金设计、易切削元素和相的设计、钢的冶炼和连铸技术、易切削相的均匀性分布控制技术、盘条热轧、冷拔及热处理等组织均匀性控制技术、表面质量精准控制技术等,其品种研发和生产工艺都是日本企业的核心机密。笔尖钢要求优异的切削加工性能、稳定的出墨量、良好的耐蚀性和耐磨性,企业间要比拼的是在连续全自动机床上不换刀具的条件下,车削和钻削的时间以及表面光洁度。目前,国内笔尖钢和进口料在连续车削、钻削时间等技术指标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约为进口材料70%的水平,个别厂家的表面光洁度和表面质量较差,同时稳定性不如进口材料。

第二个原因是产业链长。

日本出口到中国市场的都是11.7mm长度、不同外径的切断料,一方面从切断料到笔头毛坯的加工工序多,加工周期长,另外也有防止泄密的考虑。如按目前国内的主流加工工序,从不锈钢6.5mm线材开始,需要经历三次退火,三次以上的拉拔工艺,加工周期在15天以上。发到笔头加工企业以后,每台米克朗设备每天的生产产能在60~70公斤,还要经过清洗、筛选和质检等流程,到圆珠笔组装企业后还要通过离心漏墨检验和书写测试等实验。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往往需要等待小半年才能确认最终客户的使用效果。

第三个原因是米克朗设备加工参数的问题。

目前所有加工企业在笔头加工的调试参数都按照日本材料的特点来适应,在国产材料上机后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否则加工精度和表面达不到要求。基于先入为主的判断和工人出于惰性的本能,都会怀疑国产测试材料的切削性能不行。而就国内笔头加工厂家复杂的利益关系来讲,不是成本需求特别迫切或是老板非常熟悉加工参数的厂家,都很难客观地去认可和推进国产材料的应用。

第四个原因是模仿日本材料配方。

笔尖钢必须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钢材调整到最佳性能,微量元素配比的细微变化会影响钢材质量。国内厂家基本是完全模仿日本材料,但制造工艺无法完全模仿,表现在微量元素含量的命中率、组织分布均匀性控制技术等方面有显著差距。因此只能不断地积累数据、调整和改进工艺。这就好比“邯郸学步”,亦步亦趋,始终难以达到日本材料的水平。

谢谢江院长。他怕我听不懂、记不下这些专业内容,专门写下来发给我,为的是让我理解技术创新的复杂性,不可能轻飘飘地就能突破。

但很难突破不等于不能突破。功夫不负有心人。

青山钢铁旗下的青拓集团,2020年创造性提出了以锡代铅、代铋的技术方案,并与硫、碲等元素复合,使材料得到超易切削性能。通过极具性价比的基体合金设计,在确保耐蚀性相当的基础上,钼含量相比现有国内外产品下降了50%,极大降低了合金成本。通过笔尖钢的整个产业链合作和协同,开展了批量工业试制,生产出2.3mm和1.6mm两种规格的笔尖。刀具使用寿命(一次换刀的切削量)明显优于目前所有国产材料,也显著缩短了和国外进口料的差距。由此所生产的圆珠笔书写出墨量稳定,耐腐蚀和耐磨性能良好,总体质量处于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

只有长期坚持生产性创新,在研发上投入,才有突围、突破、创新的希望。

从材料、技术到工业传奇

指甲钳和圆珠笔笔尖很小,药片很小,芯片更小。这些精微的小器,能让我们想到不小的问题。

这篇文章从指甲钳写起,最后也回到指甲钳。

我们来看看有“指甲钳里的爱马仕”之称的日本SUWADA(諏訪田製作所),它1926年在日本“五金之城”新潟县三条市成立,一开始做剪金属丝的钳子,1950年正式研发指甲钳,把指甲钳做到了极致。

SUWADA有多贵呢?我看了其官网上的标价,一把园艺镊子3740日元(含税,下同,日元对人民币最新汇率是0.061),相当于228元人民币。一把宠物指甲钳8360日元,一把成人用指甲钳16500日元,加一个皮套18480日元,美甲美容护理4件套(指甲钳,镊子,小剪刀,指甲锉)加上输入顾客名字44550日元。一把开信刀要24200到38500日元(视乎把手材质而定),一把裁纸刀要4180日元,一个鞋拔要1320到5170日元,一个名片夹要8800到13200日元!

点击SUWADA官网的中文版,直接跳转到中国的电商平台。一把通用指甲钳780元人民币,婴幼儿专用指甲钳860元,防滑胶套指甲钳1100元,实木握柄款指甲钳3990元,等等。真的想不到如此昂贵。

SUWADA这么贵,为何还有众多粉丝追捧和留言?因为它把工具做成了文化,它的理念是“创造美丽工具,必有美丽和深情”,“每件产品都是匠人、想象和心力的结晶”,“一件有灵魂的高质生活品是自动化机械无法取代的”。

SUWADA传达出的信息是:高级刃物不锈钢在精炼中只有30%被留下来,其余回收掉;1000度高温、400吨压力锤炼,打造初始状态;从外形打磨到刀口开刃,30多道研磨工艺,上百种粗细砂纸,每一道都由工匠完成;最关键的合刃开刃,由工匠赋予冰冷的钢铁以灵魂,稍微打磨过度一点就前功尽弃……

不是光说,你可以去看,工厂开放,隔着玻璃可以鉴赏全部过程,可以用Pad去看每个环节的参数。

工业产品有材料、技术、加工工艺的问题,但极致产品的背后是文化,是人,是故事,是打造一部有意蕴、朴素又绵绵不绝的传奇。

匠心造物,物显匠心。一人一生,一把指甲钳。这才是最大的差别吧。

陆宪明是国内一家知名文具公司的高管,也是2011年国家在制笔方面的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子课题“笔头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主要研究人员。他在谈到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时说:“中午休息时,我看到笔头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非常认真仔细,从工位里拿出笔头清洗好,然后推到边上的一个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她在上面记了一笔多少数量,字很小,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包括他们在公司的工作年限,工作心态……所谓工匠精神确实需要时间来积累、经验来积累,还有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心无旁鹜,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中国经济和中国制造有着辉煌的成就,我一直在调研、挖掘和传播,每当听到批评中国制造、说“国外的月亮比较圆”的声音,禁不住就会反驳。但这一次,通过指甲钳和笔尖钢的采访,我冷静了一些,中国制造虽然规模是世界第一,但诸多产品品质差强人意,缺少高附加值,更不用说能成为一种传奇。

日本、德国、美国有很多企业,成功地向世界讲述了它们的产品故事,这些故事也让一个国家的价值得到了升华。

从材料到设备,从工艺到工人,从工业产品到有价值有意义的美,以及产品文化和生活方式,我们还有不小差距。

粗放,粗糙,粗制,却仅仅因为量的崛起就自以为是,今天看不起这个国家,明天觉得那个国家也不在话下,一片妄自浮夸,这样的氛围不仅无法真正提升自己的水平,也会让世界觉得我们不可爱,我们的产品也难以获得高价值的“原产地效应”。

小中可以见大。愿与读者诸君以及各行业有识之士一起思考,一起探索,一起进步,为塑造中国好产品和中国制造的传奇而不懈努力。

(作者系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秦朔朋友圈创始人)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发布人:7d10****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