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展会
突围“卡脖子”技术,科技创新划定施工图
2021-03-09 22:40  浏览:769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闹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闹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作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成为今年两会上的高频词。

3月8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包括今年,我们要加快科技的自立自强,包括强化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宁吉喆介绍,“十四五”规划有一个指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还要力争投入强度超过“十三五”时期实际;“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经费的投入也是增长比较快的,R&D占GDP的比重去年达到了2.4%,“十四五”期间要力争超过这个比例。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不管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等,都凸显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这也是今年两会最大的一个感受”。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时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在部署今年重点工作方面,报告提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

在3月8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我们要想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基础创新能力方面必须要过硬。“我们今天经常讲产业链、供应链有短板弱项,追根溯源还是基础研究能力存在薄弱环节。”

王志刚说,国家创新体系中基础创新的比重和位置越来越重要、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更加合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格局也正在形成。下一步,将从五个方面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包括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更加强调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更加注重青年科技人员投身基础研究、建立基础研究中心和平台等。

作为今年两会上的热点,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也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王建宇告诉记者,“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这是在研发经费逐年提高的情况下划定的目标。另外,今年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也说明国家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下称《纲要草案》),我国将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

在王建宇看来,不管是10.6%还是8%,这些科技创新指标对于中国来说都是一件好事,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以及基础研究。“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比重首次超过6%,十四五期间提高两个百分点是不容易的。”他说,在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比重的同时,我们还要正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它们的基础研究比重有的在15%~20%,所以我们的基础研究应该小步快跑不断提高。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所长李林认为,我国目前的研发经费总量不低,但是在投入构成方面还需要改善。“我国的R&D总量很大,不过如果按照投入结构来看,基础研究的投入和发达国家比还有差距。目前我国在原始创新方面的能力还不足,缺乏从零到一的突破。”

李林告诉记者,科学的难题需要很多基础研究才能攻破。“‘十四五’期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要实现年均增长7%以上,就意味着全社会的研发经费投入将达到较高水平。另外这次会议特别提出了要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科技的自立自强,说明现在这个问题越来越得到关注,我认为,我们的科技事业实际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0年,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了2442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4%,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纲要草案》提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要大于7%。按7%年均增速来测算,到2025年,我们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将达到37582亿元。

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

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当前我国很多产业链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这就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3月7日上午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发言。

苗圩说,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时,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加迫切。他提出四点思考和建议,包括进一步统一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认识;加快健全有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

“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关键还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创新资源配置重复、分散、封闭、低效,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学配置科技资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要加快推动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探索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新路子,强化科技、产业等部门协同。”苗圩说。

《纲要草案》明确,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在王建宇看来,《纲要草案》还有一个比较好的点,是关于原创性引领性攻关方面,并没有说我们要去突破很多领域,而是只确定了几个主要的方向,集中力量和资源去攻克。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周玉梅就如何解决芯片“卡脖子”的提问作出回答。

周玉梅表示,集成电路是一个人才、资金、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同时它也是一个按照摩尔定律快速迭代的产业,是一个全球化竞争的产业。我们国家跟世界先进技术相比还有差距,更需要加大加快投入力度,作出我们国家对产业的贡献。周玉梅呼吁,希望有更多目光关注集成电路产业,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集成电路产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在3月8日举行的第二场“部长通道”上表示,工信部将从几个方面加强工作:第一点就是保持产业链完整。要实施强链补链行动,把弱项和短板补齐,使得在任何时候,制造业都是支撑,都不能“掉链子”。

为科研人才减负

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科技人力资源是推动各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

在李林看来,我国在开创性、引领性、无人区的创造力还不够,同时科研人员在这方面获得的支持不稳定,“给科研人员稳定的经费支持才能让他们安心地去做研究,如果一个科研人员为了生存而做科研,他就可能要在短期内看做什么东西容易出成果,继而去申请项目,这样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现在这些问题都被放到了重要位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于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王建宇告诉记者,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目前竞争性的经费偏多,稳定支持的部分偏少,可以增加稳定支持的部分,让这些科研工作者有更多固定的科研支出。今年,他也提出了关于加快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的建议。包括加快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明确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中对人投入的比例等。

“一个好的政策能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具体的政策落实十分重要,希望能在实操层面加快落地。”王建宇说。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也告诉记者,现在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都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是在具体的落地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实操和落地的效率。“政策涉及的部门很多,在落地的过程中就需要打通部门之间的壁垒。有了好的顶层设计之后,在操作层面上希望能更好地落地。”

发布人:aed1****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