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生产维修,即通过建立一个全系统员工参与的生产维修活动,使设备性能达到最优。它可以保证产品质量,消除各个环节的浪费,减少危险因素,降低故障率,降低成本,改善环境,从而使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污染源,即灰尘、油污、废料、加工材料屑的来源。它主要来自设备运行和产品加工过程和自所处然环境。
污染源的治理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产生,二是对污染扩散的防护,三是污染物的收集、处理、再循环利用。
清扫困难源是指难以清扫的部位。包括清污频繁、连续污染、危险部位等。
解决清扫困难源也有三个方向,一是从源头上使这些难以清扫的部位不被污染,二是设计开发专用工具以降低清扫难度,三是污染物的导流、处理和再循环利用。
故障源是指造成故障的潜在因素。主要包括设备固有故障源、操作不当故障源、维护不当故障源、维修不当故障源、自然劣化故障源等。
故障源的解决关键在于了解故障源形成的条件,采取措施提前防止或延缓故障的放生。一旦故障发生,要分析了解故障发生的规律和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并根据形成的条件和原因来实事求是的寻找解决办法并予以实施。
浪费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设备的跑冒滴漏,二是设备的空置和空转,三是加工中的不合理物料损失,四是设备使用生命周期过短。
跑冒滴漏首先要采取技术手段予以杜绝,其次是进行收集和循环利用;设备空置和空转现象要从现场布局、生产流程设计、生产计划等三个方面入手解决;;对于材料的浪费,一方面通过工艺和设计的改进节省原材料,另一方面可以在废材料的收集、还原、再利用方面下工夫;合理的保养计划及实施,是设备使用生命周期的根本保证。
缺陷源,即影响产品质量的生产或加工环节。主要包括设备精度劣化、操作不当、设备故障、原材料质量问题等原因。
解决缺陷源的问题一定要从最根本的源头做起,比如设备本身和员工操作、维修规范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危险源即潜在的故障发生源。主要包括生产现场环境危险源、设备运行危险源、人为操作危险源等一切可能引起人身伤害、环境破坏以及企业财产损失的隐患。
危险源的解决依赖于对现场环境的分析,找出不合理的环境要素,通过重新布局、环境改造、再设计改建、加装防护设施、现场定置化管理等方式解决;设备运行危险源要通过对设备设计加装防护、报警装置,通过强化对员工的安全防护、劳动保护和培训,或通过对设备工艺的再设计和改进来根本解决;人为操作危险源通过操作规范训练和严格管理,可视化的作业提示来减少和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