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网络兴趣社区的兴起,正在让越来越多的退休人群重新发现生活乐趣、继续发挥自我价值。对此,侯建平深有体会:年过六旬,她选择“站上红松的讲台”,成为一名时髦的“网红”国画老师。
“红松”正是近两年来兴起的一个中老年在线兴趣社区,专门为退休人群服务,通过开设多个兴趣频道让他们在线上学习的同时实现兴趣社交。迄今为止,红松已完成亿元级A+轮融资,拥有超过4000名教师,累计用户突破1000万。
对侯建平来说,网络授课是个新鲜玩意,“兴奋骄傲之余,我也开始意识到自己要面临的是多大的挑战”。
与国画的“不解之缘”
侯建平自幼便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父亲曾在重庆艺专学习油画,成为艺术大师徐悲鸿的学生。在父亲的影响下,侯建平打小就爱上了绘画,尤其是国画。“看着几滴墨在宣纸上散开,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个静雅神奇的全新世界。”
解放后,侯建平的父母亲都开始教书。父母工作调动频繁,侯建平也跟着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走读。居无定所的日子里,她对绘画的热爱从未有过改变。
上班后,侯建平曾被单位派遣去鲁迅文学院进修班进修,还和莫言、刘震云等知名作家一起上过公共课。尽管对“作家”这一职业心怀向往,但每到课间空闲,她还是会忍不住偷偷拿钢笔在笔记本上画画。和写作相比,绘画更能让她静下心来。
也正因如此,退休以后,侯建平反而很兴奋,只觉得“今后的几十年,终于可以将时间都交付给国画了”。
努力适应网络授课终成“网红老师”
侯建平有个邻居,80多岁,每天都去老年大学学习国画。有次他到侯建平家做客,被她的画惊呆了:“你画得和我老师画得一样好!”热心的邻居把侯建平拉到老年大学国画班,老师一看到侯建平的画,二话没说,直接让她“跳级”进了研究班,还将她的日常作业当成范画在全班表扬。后来重庆市老年大学扩建,侯建平也被推荐当了国画老师。
2020年9月,侯建平又受邀担任“红松”线上国画课老师。线上课不受地域限制,在疫情期间能帮助很多中老年人足不出户地学习和交流,而且其特有的回看功能更便于随时“补课”和温习。
侯建平想通过“红松”这个线上平台将国画推广给更多没有接触过它的人们,但一切并非她想象地那么顺利。有些老年学员对线上教学“不感冒”,觉得这种方式看得见摸不着、很不真实,不如在教室学习有氛围感。对此,侯建平苦做功课,从沟通方式、授课深度上大下功夫。
侯建平家的电视机前永远摆着纸和笔,只要一有空,她就会看书画频道的名家名师讲课,但凡听到自己觉得好的观点,就会马上用纸笔记下来。在带着学员画画时,她不仅会从书画技巧、构图等方面进行讲解,还会和同学们谈论相关的文学艺术知识。例如讲到植物,侯建平就会普及它们的生长环境、习性,有什么功用,以及古人怎样表达出对它的喜欢。
在侯建平的细心讲解下,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了极大的提升,班级热度蹭蹭往上涨,而她也逐渐成了“网红”老师。
侯建平记得,她的学员中有一个阿婆,已经83岁高龄,因为眼睛有黄斑病变,需要打针,不能接着看网课了,可还坚持用“听课”来继续学习。阿婆说喜欢侯建平的声音,这让她心情特别平静。
像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侯建平的班里大多是些和她同龄的中老年学员,人一上岁数,很容易被病痛找上门,手术和药剂治愈的是身体上的创伤,而画国画则是他们排解苦闷、调节心境的一大发泄口。很多学生对她说:“老师,跟你画国画的时候,是我心最静的时候。只有这个时候,我想的不是病,也不是药,而是把自己放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张画里。”
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也带给了侯建平很多温暖,有学员通过话语和文字对她表示感谢,还有人从千里之外邮来家乡的特产鼓励她继续前行……其实很多年以前,侯建平也曾为退休后的老年生活感到过彷徨。但现在的她因为国画和学员的陪伴,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中老年群体的退休生活也愈发成为讨论焦点。有行业调查显示,新一代的中老年人有三大刚需:陪伴、健康以及寻求自我价值。“红松”这种网络兴趣社区无疑是帮助退休人群重拾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010) 6400 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