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亚飞公益基金发挥“产业+志愿”帮扶优势
2022-12-12 10:41  浏览:2581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闹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闹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慈善家徐亚飞“‘粮山’变形计擦亮“产业协作+消费扶贫”金名片

一、基本情况

发起人徐亚飞女士深入到黔西南州安龙县居民家中探望时发现,当地居民收入来源单一且经济收入微薄。经过调研走访发现,海庄村是贵州安龙县著名的布依族稻乡,90%以上农户都以种植水稻为生,绿色无污染的环境种植出的大米口感极佳。但存在务农户文化水平均较低、相对贫困等现实困境,导致农户面临大米“销售渠道闭塞”、“技术产能落后”、“品牌意识不足”等问题,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难点痛点。

浙江省慈溪市亚飞志愿服务队在当地开展“‘粮山’变形计——亚飞精准助农共富帮扶项目”,研发了“三助+三增”为主要内容的助农共富帮扶模式,探索一条专业化、可复制、可推广的具有浙江特色的“产业+志愿”的帮扶路径,帮助贵州安龙县、四川大凉山等地农户实现增收致富,在精准助农“输血”、“造血”中蹚出一条“送、传、教、帮、推”的共同富裕的服务路子,因地制宜辐射更多的乡村,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属于产业协作+消费扶贫金名片。

二、具体做法及成效

(一)送优种,传技术,解决“造血”方面的困境。做好技术指导服务,采取“线上+线下”,“点单+接单”指导的方式给当地提供种植、管理、加工、销售、品牌、文化经营等内容的技术指导。依托“田间课堂”教授现代农业技术,为农民赋能,使得农户接收学习的信息听得懂、学得会、用的着。农户点单提问,专家志愿者接单指导,线上群一对一的精准指导,线下开设培训课堂。来自国务院国资委三农院院士等全国农技专家志愿者带去新品种、引入无人机播种新技术,让稻田增产提质。

(二)树品牌,拓销路,解决“输血”方面的困境。一是打响品牌,对接各类宣传媒体和渠道推广,做好“稻香米”品牌的建设推广工作,让产出的大米有销路、有效益,切实解决产业共富“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拓宽销路,依托“1+1+N”的共富助销机制,通过1个直播基地+1个爱心农品馆+多家爱心企业拓宽销售渠道。直播带货志愿者通过直播间销售安龙县大米,打造“少数民族四姐妹”直播IP,每月助销120吨。慈溪当地设计爱心农品馆销售安龙县各类农特产品。以亚飞公益基金联动多家企业定向采购,以买代帮。三是农旅结合,协助做好旅游经济文章,以农副产业帮扶为纽带,志愿服务队将切实加强与贵州安龙县的沟通联系,协助当地积极发展旅游经济工作,形成旅游和农副产品融合,助力当地三产发展。

(三)育人才、组队伍,解决“未来”发展方面的困境。一是强化人才引育,培育一支梯队化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吸引更多的农技专业人士、直播达人志愿者、品宣设计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队,同时把有志向、有能力的当地志愿者聚集在一起,加强技能培养。二是提升团队能力,组成亚飞志愿服务安龙分队,在当地已培育一支带不走的本土志愿者队伍,形成扶持农户内生动力。三是增强农户市场意识,依托“金名片+红队伍”为安龙县农户提升内生动力,品宣志愿者为当地的大米进行包装升级,带领农户打造稻香米的金名片,强化农户品牌建设意识,为农户产品献计献策。

(四)稳成效、促发展,解决模式复制推广的难题。一是服务内容的创新,项目注重全过程志愿帮扶,全方位解决帮扶地资金、技术、产品销售、品牌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形成全链条闭环帮扶。目前已完成安龙县2000余名农户的帮扶工作,累计时长2100小时,解决各类农副产品种植问题36个,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8场;慈溪爱心农品馆上架当地农副产品60多种;农户经济收入从原来的600元/月提升到平均2200元/月,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二是运行机制的创新,根据服务对象特点,发挥优势,求同存异进行扶持。亚飞志愿服务队依托中华慈善中华亚飞公益基金,充分链接各方资源,盘活当地经济,让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数据变成新农资,农民变成新农人。三是可持续保障的创新,链接各方资源,组建农技专家志愿者+销售达人志愿者+品牌设计运营志愿者+爱心企业志愿队的全方位共富服务团,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在资金保障方面,依托中华亚飞公益基金并实现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团队志愿者人数从40到260人。

“志愿+产业”的精准助农共富模式,通过“送优种、传技术、教种植、帮售卖、托品牌”,形成一条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条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帮扶体系。将传统“资金帮扶”的授人以鱼模式,转变为“提技能、拓销路、做品牌”的授人以渔助农模式。2000余名农户经济收入翻番,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帮助销售大米300吨,创造收入500万元,累计帮扶时长2100小时。团队推总结出“三助+三富”为主要内容的助农共富帮扶模式已经从贵州的“大粮山”走进四川的“大凉山”,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双脚跨越山海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形成一定规模。这种模式因地制宜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从“稻花香里的志愿情”到“共富路上的志愿红”。

 

【广告】

发布人:8369****    IP:139.201.6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