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时在临沂县涑河营业所前银信干部集体合影的场景,深深印在杖朝之年的老人林化志的脑海。“这是71年的时候,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6年。”他说,“照片上的这些老伙计,好多都不在了……”说到这,林爷爷缓缓抬起头望向远方。
拜访农金前辈林化志老人
在走访活动中,林化志讲述了自己参加工作以来兰山农商银行的发展变迁。他从一名普通业务员到会计,再到分社负责人,变动的是岗位,不变的是攻坚克难的那股倔劲儿。“最早那时候,社里条件有限,跑业务都是一个挎包带身上,里面装上账簿和算盘,赶路全靠两条腿。”林爷爷感叹道,“每到年底时赶上周边村里分红,我就主动去生产队里帮忙,算收支、拉揽存,有时忙活到夜里十一二点,就和乡亲们同吃同住,日子久了,乡亲们都拿我当自己人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那个靠双脚丈量土地的年代,前辈们用热血和汗水建立起的银民鱼水情,至今仍是农商人前进道路的宝贵财富。
看完照片,书桌上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引起了志愿者们的好奇,上面密密麻麻记录了历年各档次的存款利率。看到这,林爷爷摸着熟悉的文字,笑了笑,“早时候不像现在,你们有电脑,有打印机,那时候更新利率,都是熬到凌晨开会公布,就念一次,赶忙拿笔记上,回头和乡亲们办业务时候,才能跟人家说的明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日子久了,笔记本被记满了,一方群众的信任也建立起来了。
提起林化志,乡亲们纷纷竖起大拇指。“80多岁的老人,是救活了多少企业的好人啊!”虽然早已离开工作岗位,但村民们还是心心念着这位老农金。1986年,改革开放春风吹进沂蒙大地,邻村的范某想将自己家的药材厂扩建,苦于2万块的资金短缺,小范找到了红埠寺分社负责人林化志。两万块放在当时那个年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林化志带着同事们实地考察,小小的笔记本记下客户资产、负债、利润情况。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在经过慎重考量后,该分社为范某发放2万块贷款,扶持范某扩建药材厂。如今,范某的药材厂已经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药品企业。从五分钱的种子钱到上万元的周转资金,在林化志这里,每一笔贷款,都成为滋润一方百姓致富的雨露。“我年纪大了,帮不上忙了。现在乡亲们再有啥需要的,他们就去找我儿子。”林爷爷说道。退休后,林爷爷的儿子林清松接过接力棒进入农商行队伍,服务三农的使命在这对父子身上得到传承和延续。
农金老物件
一个算盘,一个账本,一个挎包,走村串户,将金融服务带到田间地头,从而形成了第一代“挎包银行”。从流动柜组、汽车银行再到智慧挎包银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金融服务在时代更迭中以全新的面貌惠及千家万户。载体在改变,为农情怀却从未更改,知史爱党,坚定信仰,青年农商人将坚守服务三农的初心,弘扬挎包精神,用青春汗水浇灌盛开在齐鲁大地上的农信之花!(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