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旺庄镇梨花节、濯村樱花节、赭埠桃花节……近几年莱阳涌现出很多网红农村,它们或依托大片梨花、樱花出圈,或因地制宜凭借地方山水人文吸引游客。条条大路通罗马,莱阳网红农村的涌现,正是莱阳乡村振兴“美丽经济”模式的探索之路。
乡村振兴是乡村自我完善、自我变革的道路,每个地方情况不一,趟出的路子也不同。莱阳市积极响应山东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战略规划,思考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内在逻辑,坚持党建引领,深挖地方特色优势资源,推动农村产业优化升级,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莱阳模式。
党建引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组织、党员作为基层发展改革的先锋要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作用。莱阳市坚持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体现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好,基层乡村振兴的方向就不会走错。
近几年受到外界关注的濯村,能完成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蜕变,正是因为充分发挥了党建引领的作用。人居环境差、村集体负债累累……濯村以前的“穷”,与基层组织的涣散软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为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使每一名党员都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濯村划分了16个片区,由道德素质高的党员担任“片长”,小到会议通知、大到重大事项决策,都由党员带头推行,使全村党员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村集体的管理工作中。同时,濯村还给老党员“开小灶”,发放专门的资金补贴,进一步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使得全体党员干部凝心聚力,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
现在,濯村不仅环境变好了,每年还会举办樱花节,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形成了文化旅游产业链。濯村的村民们生活环境改善了,收入增加了,人民生活更幸福了。
扬长补短 美丽乡村外要净内要美
“乡村振兴, 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宝贵财富。莱阳市在经济建设稳步推进的同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改进工作。
推动“清脏、治乱、增绿、添美”全面开展,莱阳市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针对地区保洁工作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三统一”。聚焦农村道路硬化、厕改,结合违建治理行动,对农村私搭乱建进行整治,有效改善农村环境。除了补短板,莱阳市还发扬地方优势,改造了一批特色典型村庄。梨乡风情、红色文化、生态田园、山水风光、历史风情等方面深入挖掘各村历文化特色、资源优势,并据此修建文化广场、修缮古建、种植特色绿植等,为农村环境改造注入灵魂,形成农村各有亮点的格局。
美丽乡村不能只重“面子”,不重“里子”。莱阳市坚持文以化人,文以培元,坚定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信念。在组织常态化文化进乡村活动,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的基础上,挖掘特色乡村文化,以此提高村民的的文化认同感,并通过村规民约等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让村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因地制宜 产业融合思路要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决胜之举、关键之要,是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发展的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莱阳市持续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农村产业升级和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形成了“农业+旅游”“农业+文化”莱阳自己的模式和路径,提升了莱阳市农业农村的综合竞争力。
在此期间,东林格庄村探索出一条“挖掘生态自然优势,发展泉水产业”的乡村振兴之路。在东林格庄村村东的青龙山上有一眼清泉,泉水出自岩石层下,清澈甘甜,从不干涸。经相关部门检测,此处的山泉水达到了国家规定的矿泉水标准,是莱阳周边不可多得的优质水源。
在政府的支持下,东林格庄村在青龙山泉附近挖水井、配备净化设备,建起了东林山泉水厂,水井的泉水不仅能满足本村村民饮用,还能剩余大量优质水出售,水厂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此外,东林格庄还充分发挥泉水优势,发展农林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建起40亩桃园,优质的水源使东林格庄村的苹果、桃子格外甘甜,已经上市就成为抢手货。
近几年,以莱阳梨花文化节、濯村樱花节为代表的莱阳文化旅游项目,成为莱阳市农业发展的又一引擎。万第镇是莱阳市有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响应党和国家深挖红色资源,延续红色基因的号召,万第镇打造了石龙沟-水口-后万第-小院-赤山红色文化示范线。
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驱动,莱阳市还通过政策倾斜、制度改革、资金扶持、情感纽带等方式将人才聚集到农村、留在农村。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政策持续为乡村输送人才;深入挖掘农村各专业的“土秀才”,以理论学习、实践培训强化本土人才,加强人才队伍的管理和服务,为乡村振兴加速。
“点、线、片、面”结合,逐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过去几年,莱阳市经过不断探索交出自己的答卷,未来,莱阳市将继续发力,促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010) 6400 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