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词形容聚碳酸酯(PC)的2020年,是叹为观止?又或者是无可奈何?都对,但都不全对。纵观全年,一面,是“涨势横跨四月有余,涨幅高达万元之多”的气势如虹;另一面,则是“原料挤压利润空间,供应抑制后市发展”的尴尬郁闷,PC面对的不仅是新冠疫情及经济环境所带来的冲击,还要承受行业内部所施加的压力,眼下的PC就好比一头虚张声势的野兽,困在进退维谷的牢笼里斡旋、纠结、挣扎。12月上旬短短十天便回落逾千元(见表1),也许还只是开始,静观其变,应该再好不过。
牌 号 | 产地/厂家 | 12月1日 | 12月10日 | 涨跌 |
PC-1100 | 乐天化学 | 22000 | 20800 | -1200 |
PC-010 | 俄罗斯喀山 | 21500 | 20000 | -1500 |
2805 | 科思创 | 25600 | 24600 | -1000 |
IR2200 | 台化出光 | 22600 | 21600 | -1000 |
PC-110 | 台湾奇美 | 25000 | 23700 | -1300 |
SC-1100R | 乐天尖端材料 | 23000 | 21000 | -2000 |
PC02-10R | 浙铁大风 | 23000 | 22200 | -800 |
WY-111BR | 利华益维远 | 21500 | 20300 | -1200 |
表1:中国塑料城PC市场12月上旬价格涨跌表(元/吨)
困境一:原料挤压利润空间
在此前的中塑视点《一日千里,与双酚A赛跑的PC还有多大潜力?》一文中,曾提及虽然PC一路暴涨,但走势并不健康,原因就是其涨幅完完全全建立在与上游原料双酚A的非理性竞争之上,可价格战拉锯再久,总会有力竭的一方,从近期PC的疲态便可知晓是谁率先败下了阵来。展开来说,目前PC生产工艺按原料来源主要分为光气法和非光气法(见图1),前者以光气和双酚A为原料,后者以DMC碳酸二甲酯和双酚A为原料,可见,无论使用何者方式进行生产,双酚A都是必需品,不可或缺。今年,双酚A在货源紧张与下游环氧树脂的拉动下走出了“疯魔”的行情,华东地区收盘价从3-4月份低点的7200-7300元/吨,冲至现阶段的19700-20000元/吨左右,涨幅高达180%,哪怕月初原料端苯酚和丙酮表现欠佳,双酚A也不为所动,坚挺依旧,甚至完全脱离了上下游产品的影响,进入了暴利格局。而与之相对的,尽管下半年PC市场也收获了上万元的不俗涨幅,然进入12月后受成交拖累出现了明显的滞涨、下调,截止12月10日,低端价格多在22000元/吨附近,高端料也不过25000-27000元/吨之间,除去运输费、仓储费、加工损耗等零散的开支,利润空间早已所剩无几,亏损显然也是常态。
图1:PC上下游产业链图
困境二:供应抑制后市发展
简称为“Px”的产品似乎都逃脱不了扩能的命运,与PP、PE的情况类似, 2015年起,PC也进入了快速扩张期(见表2),产能从最初的67.5万吨/年增长至2020年末的180万吨/年,年均增幅18%。除了像鲁西化工(30万吨/年)、万华化学(21万吨/年)那样通过生产线优化升级提升产能外,甘宁石化(7万吨/年)、中蓝国塑(10万吨/年)、盛通聚源(13万吨/年)也在产业调整政策的鼓励下陆续上马,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及PC本身工艺流程、调试周期较长的原因,多台装置宣布延迟投放,其中包括浙江石化(26万吨/年)、华盛新材料(26万吨/年)、沧州大化(10万吨/年)、中沙天津石化(26万吨/年)皆预计在2021年集中释放,故未来或有88万吨产能“轰炸”市场,为多年来新高,年涨幅超过30%。
工艺 | 厂家/企业 | 产能(万吨/年) |
光气法 | 科思创(中国) | 45 |
鲁西化工 | 30 | |
万华化学 | 21 | |
嘉兴帝人 | 15 | |
上海三菱 | 10 | |
非光气法 | 利华益维远 | 13 |
盛通聚源 | 13 | |
中蓝国塑 | 10 | |
浙铁大风 | 10 | |
甘宁石化 | 7 | |
中石化三菱 | 6 | |
合计 | 180 | |
2021年计划投产 | 浙江石化 | 26 |
华盛新材料 | 26 | |
沧州大化 | 10 | |
中沙天津石化 | 26 | |
合计 | 88 |
表2:目前国内PC生产企业产能及2021年计划投产装置表
总结:综上所述,摆在PC面前的是条极为坎坷的道路,迫切需要一波波酣畅淋漓的上涨来获取利润,避免亏损,但供应端产能的激增与需求端对高价的抵触又不得不令其左支右绌,这是在夹缝中的求生,也是PC不得不做的困兽之斗。涨幅,恰似2017年那段辉煌的时日,而PC,早已不是他日那位故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大抵当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