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我国的禁毒策略和禁毒措施后,我们来谈一下我国的禁毒方针。什么是方针呢?方针是指引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体现为纲领性的、指导性的规定。禁毒方针就是一国政府为控制毒品问题而确定的努力方向和目标。禁毒方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国际国内毒品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以便让采取的禁毒措施在解决毒品问题上更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开展禁毒工作,四十年间禁毒方针历经了三次调整,每一次的调整都是建立在对禁毒实践的经验总结、对毒品形势的分析预测,对既有禁毒政策的反思,以及吸收国际社会禁毒策略的基础之上。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向世界敞开了大门。我们在拥抱世界的同时,也受到了国际毒潮的影响,国内的毒品问题死灰复燃。“金三角”紧邻我国西南边境,是当时鸦片类毒品的全球最大产地。毒贩们打通了从“金三角”北上的“中国通道”,将鸦片、吗啡和海洛因走私进入中国,再经由内地省份转运到沿海地区走私出境,中国成为了一个毒品过境国。伴随着毒品的过境,国内出现了毒品的贩运,一些地方非法种植罂粟的违法犯罪活动也开始冒头,吸毒人员逐年增多。针对这一情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严打整治的禁毒政策,以打击毒品违法犯罪为禁毒工作的首要任务,主要通过法律惩戒手段来遏制毒品的蔓延。1991年,国家禁毒委员会在总结各地禁毒工作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三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的禁毒方针,成为后续一段时期内我国禁毒工作的指导准则。三禁指的是哪三禁呢?禁吸(禁止吸毒)、禁贩(禁止贩运毒品)、禁种(禁止种植毒品原植物)。堵源截流,则是专门针对毒品的流通环节,要求执法部门堵住“金三角”这一境外毒源地的毒品流入,截断毒品在国内各省的流通,拦截毒品从东南沿海走私出境。严格执法,强调以法律的手段严厉惩治毒品违法犯罪行为。标本兼治,则提出从管理的角度看待禁毒工作,既要解决面上的问题,也要重视对导致毒品问题产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进行分析,寻找解决方案。
进入90年代后,台湾籍毒贩携带着资金和制造冰毒的技术从福建登陆,在福建省设立秘密制毒工厂生产冰毒,再走私出境。福建警方很快就发现了台湾籍毒贩的制毒犯罪活动,并展开了打击行动,严打之下,毒贩纷纷跑路到广东,在广东省设厂继续制造冰毒。广东警方自然也展开了扫毒行动,于是制毒犯罪开始从沿海地区向内陆省份转移。到了90年代后期,国内查获的冰毒数量不断攀升,非法制造的冰毒被走私到台湾、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案件被公安机关屡屡破获。不知大家是否听过过冰毒大王刘招华的事吗?这个出生在福建省福安市曾经做过边防武警和法院法警的人,通过自学和向化学专业人士请教,掌握了不使用麻黄素,完全用化学品合成冰毒的技术。刘招华在1996年因为制造冰毒就被福建警方通缉,直到2005年才在自己的老家福安被抓获。在他逃亡的9年中,先后辗转于福建、广东、宁夏、广西等多地,总共制造了30多吨的冰毒。仅1999年广州警方查获的他和广东毒枭陈炳锡联手制造的冰毒就高达12.36吨,相当于1998年全球缉获冰毒的总和。当前,冰毒是我国最流行的毒品,大家可能无法想象,早在20年前,我国的制毒犯罪已经有了如此的规模。因此,为了遏制国内制造毒品犯罪的进一步发展,1999年国家禁毒委员会将“禁制”,也就是禁止制造毒品,纳入到禁毒方针中,将1991年制定的方针调整为“四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这是我国禁毒方针的第一次调整。
在我们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试图控制毒品后,实际情况似乎并不尽如人意。我们来看一看2004年《中国禁毒报告》是怎么写的吧:2003年,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超过105万人,其中滥用海洛因人员为 74万。滥用摇头丸、氯胺酮及其他麻醉药品、精神药物的实际人数继续呈上升趋势;1990年以来,吸毒死亡人数累计达3.9万。目前,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约为84万,在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中,约有55.3%是因静脉注射毒品而感染的。境外毒品“多头入境,全线渗透”情况突出,“金三角”毒品对我国危害最大;广东、福建两省制造贩卖苯丙胺类毒品犯罪突出,其冰毒缴获量和捣毁制毒窝点数超过全国总数的80%,国内制造冰毒的地域已从广东、福建向山东、辽宁等地区蔓延,从麻黄素提炼发展到利用化学方法合成。那么,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毒品越打越多?吸毒人员越查越多?毒品种类越管越多?禁毒工作要怎么做?国际社会在控制毒品问题上提出的“减少毒品供应”、“减少毒品需求”和“减少毒品危害”三大战略让我们认真地审视我国的禁毒工作。禁毒方针在此背景下进行了第二次调整。2004年,国家禁毒委员会在第四次全国禁毒工作会议上,将99年的禁毒方针修改为“四禁并举,预防为本,严格执法,综合治理”。这一次,毒品预防被放在了第二位,而且是作为解决毒品问题的治本之策,同时,综合治理的理念也被引入到了禁毒工作中。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立法的形式对禁毒方针进行了第三次调整,确立了我国当前的禁毒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
预防为主作为禁毒工作的首要任务,意味着要改变以往以减少毒品供应为主的管理思路,把禁毒工作的重心放在减少毒品需求上。减少毒品需求的核心就是遏制毒品消费。那么,毒品预防怎么做呢?毒品预防分为三级预防。一级预防面向全体公民,教育大家不要错用、误用、试用毒品,通过这项措施来减少新增加的吸毒者。比如我们通过各种电视、网络、户外媒体开展禁毒宣传,建立开放的禁毒宣传教育基地、禁毒公园、禁毒长廊等等,做的就是一级预防的工作。二级预防面对高危易染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教育或干预,及早发现尝试毒品的人,阻止他们发展为成瘾者。2016-2018年为期三年的“6·27工程”就是针对青少年这一高危易染人群,从校园、社区、社会多个层次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教育。三级预防面向吸毒成瘾者,通过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的多种措施对他们进行矫治,帮助他们重返社会。
综合治理的含义是什么?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具体而言,从主体上说,综合治理指的是要调动政府和社会的资源共同治理毒品这一社会问题。禁毒不是政府某一个或某些部门的职责,需要社会团体以及每个公民参与进来,形成共治的局面。从手段上说,控制毒品需要综合使用政治、法律、行政、经济、教育、文化等多种手段。
回顾我国禁毒方针的三次调整,我们可以看出,在前二十年里,我国的禁毒工作重心落在减少毒品供应这一策略上,打击涉毒违法犯罪,遏制毒品的生产和流通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进入21世纪后,我国总结禁毒实践的经验教训,学习借鉴国际社会的战略方法,及时调整了禁毒策略,把减少毒品需求放在了第一位,走过了一条从严打到打防并举再到综合治理的禁毒之路。
请记住:毒品问题的有效治理,必须是减少需求、减少供应和减少危害的有机结合。
作者介绍
朱晓莉教授
福建警察学院刑罚执行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东南部禁毒研究中心主任,三级警监
来源:毒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