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王昌龄独秀一枝的宫怨诗,到底在写什么?
2023-10-11 00:50  浏览:1466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闹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闹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诗坛/七绝圣手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共徘徊。








01



说王昌龄是杜甫、岑参以前最讲究诗艺的诗人,倒也不为过。


无论是他的边塞诗,送别诗,乃至于极容易流俗的闺怨诗,在王昌龄的作品里,总是能被他杰构出一份根植于时代而又超脱于时代的气质。在王昌龄的所有作品里,为他赢得众多声誉的,除了边塞和送别,还有在同时代诗人里独秀一枝的宫怨七绝。


宫怨这个题材由来已久,从古至今涉足此类诗题的诗人也不知凡几。从汉代才女班婕妤的一首《怨歌行》开始,班才人一句欲说还休的“弃捐莢笥中,凉飙夺炎热”,早已道破了宫妃们的悲惨宿命。


不过唐朝写宫怨的诗人最出色的不在盛唐,而是中唐的白居易。如果说他那首流传千古的《长恨歌》,更多的是在讴歌皇家的奢侈品——爱情的话,那么一首《上阳白发人》就是白乐天对残酷宫廷制度的无情鞭笞。“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这是诗人尖锐的控诉,令无数世人神往的深宫,既是人间富贵场,更是无数女子的青春坰,那高楼穹宇埋葬了多少少女的青春和希望。


还有李白的“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刘方平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张祜的“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朱庆余的“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到了晚唐,小杜的一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也是当仁不让的佳构。当然,大家最耳熟能详的,还应属元稹的一句“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02



玄宗朝的辉煌,一直是唐人回不去的热切的梦。


可是在那个梦一般的璀璨盛世里,也有隐隐然传来的凄楚的深宫哀调。


灵心善感的王昌龄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一丝哀怨,并用前所未有的七绝的调式将他们唱将出来。王昌龄留存于世的宫怨诗有《春宫曲》《西宫春怨》《长信秋词》凡七首,全为七绝体。其中的七绝组诗《长信秋词》五首最负盛名。


他这一生沉沦下寮、流寓无迹,也未曾有机会接触到宫闱生活。但他自小生活在京兆万年县,早年居家读书,熟悉京都,想必也耳闻过不少宫闱轶事。据学者考证,王昌龄的边塞诗和宫怨诗,大概率是创作于开元十五年以前。自带侠气的王昌龄向来不吝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或许是出于士子的人文关怀本能,青年王昌龄便提笔写下了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


王昌龄是情感锻造的高手,他的那些深宫娇娥与他笔下的青楼少妇、江南莲女一样,都烙上了鲜明的“王江宁”的风骨。无论是幽怨的,活泼的,明朗的,还是惆怅的,在这些千姿百态的女性身上,我们都能看到多种多样的生命的抗争。



03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昨夜的春风吹醒了露井边的桃花,今夜未央宫前明月高悬。诗歌的开头分外美好,我们仿佛能看到穹宇之下夭桃灼灼,明艳不可方物。这是未央宫外的盛景,宫内,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卫子夫新承帝宠,怕帘外春寒未消,皇帝怜惜便额外赐予锦袍御寒。


多么美好的爱情的模样。


对于此诗,后世诗评家们有更深入的解读,认为王昌龄是借助汉武帝废陈阿娇、立卫子夫的典故,用背面敷粉、侧面打光的手法,揭露封建帝王喜新厌旧的本质。私认为,真大可不必如此深入。在笔者看来,这仅仅只是王昌龄对于深宫少女的纯粹的共情罢了。豆蔻年华,哪个少女不怀春。宫深似海,依然掩埋不了天真烂漫的少女对未来和爱情的遐想。以歌舞姬身份登上后位的卫子夫,不就是最好的奋斗的目标吗。



04



但,漫长的深宫岁月,给了她残酷的答案。


《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夜晚寂静,帘外百花飘香,想要卷起竹帘引花色,又怕春恨绵绵徒增烦恼。独坐阑轩,斜抱着云和(古代琴瑟一类乐器的代称)月下凝望夜空,只见昭阳宫的檐角在一片朦胧的树影中隐隐约约。


寂寂春宫,夜夜月升月落,消弭了多少人的寂寞。百花暗香袭人,明月朗朗照耀,云和不离不弃,都挽救不了日渐枯寂的心灵。春夜无比美好,然而在旖丽的情景中,诗人却细腻入微地钩稽出了她们内心的痛苦。对幸福的憧憬,对现实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织着希望的复杂心理。这样的作品文笔之龙丽,语言之凝练,情韵之深刻,都是后来者难于争胜的所在。


沈德潜在《说诗睟语》中说“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

所谓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这首《西宫春怨》当之无愧。



05



王昌龄也是细节打磨的高手,他的那些宫怨诗里不光有画面,更有撩动人心的细节和转折。


在中国的古诗词里,捣衣砧始终是个另类的存在。宋元以前,棉花的栽种尚未普及,贵族们穿的是绫罗绸缎,而老百姓只能穿葛麻。麻线的纤维太硬,所以只能在穿之前用木棒重力敲打,让它变得柔软平整一些。又由于寻常人家生活艰难,舍不得浪费灯油,妇女们往往会选择在月夜浣布捣衣。小小一根捣衣棒,在诗人们的笔下,早已成为相思的化身,所以杜甫说它“用尽闺中力”。








“晓吹员管随花落,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篇》),它时不时地会在怨妇的寂夜里响起;“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也会在游子的清梦中响起;而在盛唐大咖们的诗作里,它们还响彻宫殿御宇,李颀就有诗云”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李颀《送魏万之京》)。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王昌龄的长信宫里也有捣衣砧,只不过它不是主角,是引信和前奏。

寂寞宫妃夜卧秋阑,寒夜中传来捣衣声声。霜深秋重,担忧君王身上的御衣单薄。便连夜裁缝为他赶制衣衫,更深露重方才罢歇。临睡前的那一眼意味尤其深长,不消说岸夜沉沉,即便是朗朗柏日,阙宇深深之下,怕是连檐角都无法触及。可那多余的一眼又极妙,它分明是一个深宫女子无法言说的深情和渴望。



06



这个时候,就足见王昌龄的架构能力,他就像是一个出色的MV导演,短短几分中内,凭借演员出色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将故事演绎得如泣如诉。这样的手法在《长信秋词五首》中还有很多。其一中的梧桐黄叶、陈旧玉枕,无一不是失宠宫嫔的隐喻;在其三百无聊赖的团扇之舞、逐日而飞的寒鸦中,分明又能听闻低等宫女白日梦碎的声音。


这些带着诗人臆想和猜测的物事似乎不合宫廷的情理,但那些沉溺于暗夜的徘徊和伤情,却都实实在在又合情合理。


“乡下人”王昌龄就这样用7首绝句,刻而不露地完成了他对于寂寞宫娥们的关照。没有李白匕刃入肉的畅快,也没有杜甫大刀阔斧的淋漓,却依然有伤及心肺的钝痛袭来,丝密缠绵,久不能愈。





发布人:3ee4****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 消费
  • 2023-10-10浏览:1301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