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金融资源向农村地区配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精准实施,青州农商银行积极开辟新路径,围绕青州市委市政府“试点先行、全面推广”的思路,发挥自身点多、面广的优势,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在谭坊镇选定3个村庄试点“无感授信”模式。探索总结出成功经验后,在全市村庄全面推广应用以“金融科技为支撑、新时代文明实践为载体、普惠金融全覆盖为目标”的“无感授信”模式。该模式自推出以来,累计为农户授信2534笔、授信金额27473万元,用信1349笔、用信金额5865万元。
推行基础授信全覆盖。对辖内农户进行无差别集中授信,实现由“户户可贷”到“人人可贷”的新突破。为有效满足“三农”主体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青州市文明办、农村农业局、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青州农商银行等单位联合印发了《青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暨无感授信实施方案》,并举办了“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启动仪式,打破按户授信的限制,正式开启人人无感授信模式。只要年满18周岁且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家庭成员,均可获得最低3万元的授信额度,大幅提高普惠金融覆盖面、可得性。截至目前,授信覆盖面29.31%,较年初提高8.4个百分点。
实现金融服务零次跑。数据先行,科技赋能,由“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也不用跑”。一是以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创建和应用契机,构建基于“农业农村数据链”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链”,打通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的“最后一里”,根据获取的“四张清单”信息,挑选白名单客户,进行标准化信息导入,奠定“一次也不用跑”的数据基础。建立大数据授信准入模型,根据数据测算即可获得授信额度,不需提供任何担保和纸质资料。截至目前,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共采集信息养殖户2468户、新型职业农民1127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68户,累计导入各类白名单客户75421户。二是围绕“五个一”工程实施,成立灵活机动的“1+2+3”智慧服务队,推行金融驻村服务,构建“金融+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普惠金融体系。大力开展“农金夜校”“马扎课堂”等微宣讲活动,将流动银行车开到田间,将业务机具搬到地头,将服务送到家门口,宣传到户率达到100%,明确“无感授信、线下评议、用户告知、签约用款”的信贷流程,手把手教会村民通过手机银行申请贷款、办理业务,无需到银行网点,做到“数据多跑路、农户不跑腿”,真正实现金融服务零次跑。截至目前,青州农商银行今年共上门服务1221次,开办新时代文明实践金融大讲堂231场,惠及9.7万人次。三是推行菜单式服务。对授信10万元仍不能满足需求,需要提额的,为其提供“鲁担惠农贷”“生产资料提升贷”等更高额度信贷产品。
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文明增信升优限劣,助力乡风文明建设。一是完善线下评议机制。建立健全群众代表线下评议机制,联合村委成员成立文明信用评定小组,本着“文明增信、升优限劣、公平公正”原则,对适龄村民开展文明信用评定。设立评议否决项,评定小组对本村涉黑等违法违纪、非法上访或传销等扰乱社会治安、沾染“黄赌毒”等“十种人”予以否决,既将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个村庄、每个家庭,又帮助村干部找到了乡村治理的抓手。二是创新积分激励机制。该行创新文明信用积分激励机制,根据“金融助力乡村文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活动评选结果,建立道德账本,将10万名乡村好青年、好儿媳等模范人物纳入道德数据库,明确不同荣誉、不同行为、不同身份的加分标准和优惠力度,将群众文明善行量化成积分“存储”。在为符合条件的农户全部给予最低3万元体验额度的基础上,每获得1分增加1万元授信,积分越高,额度越高;荣誉级别越高,享受的利率优惠就越大。真真切切将文明信用行为“兑换”为真金白银,为守信者授信、让有德者有得。目前青州农商银行发放“乡村好青年贷”等文明信用贷款15亿元,通过金融力量倡树文明乡风,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以道德激励推动村民自治。(耿嘉、陈晓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