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又被称为“人类的第三副牙齿”,因为美观、舒适、不损伤邻牙、咀嚼功能强、稳定性高的优点,成为缺牙的理想替代品。
20世纪五十年代,瑞士格德堡大学布朗马克(Branemark)教授在一次试验中意外发现:植入兔子胫骨中的纯钛金属棒经过几个月的生长之后完全和骨头长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
基于此项研究结果,他提出了全新的“骨结合”理论:即人体活的骨组织与钛种植体之间发生牢固、持久而直接的结合。这一理论迅速在种植体领域掀起革命性变化,奠定了现代口腔种植学的基础,布朗马克教授也因此被誉为“口腔种植学之父”。
自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引入以来,口腔种植技术四十年间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2020中国口腔医疗行业报告》数据测算,2020年我国种植牙数量为406万颗左右,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种植牙市场之一,我国种植牙市场规模已近1600亿元。业内人士估计,按照中国的人口基数和老龄化发展水平,中国的种植牙市场可能还有10倍以上的增长潜力。
回顾我国口腔种植技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专访了中华口腔医学会种植专委会常委、江西泰康拜博口腔医院院长叶平医生,共同探讨未来口腔种植技术的发展之路。
叶平医生在口腔种植专题研讨会上发表演讲
01 “创建科室就像创业一样”
“口腔种植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以来,90年代开始实现飞速发展。尽管曾经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整体来说,口腔种植事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还是非常快的。”
在叶平看来,口腔种植事业在我国的发展之“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口腔种植知识在全民中的普及之快。叶平认为,这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缩小了患者对口腔种植的知识鸿沟。
另一方面是患者对口腔种植技术接受速度之快。在临床治疗中,叶平明显感觉到老百姓对种植牙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了,“这可能得益于口腔种植技术对缺牙患者需求的满足”。
叶平表示,口腔种植事业在国内的迅速发展,真正的原因在于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正是因为这一基础,口腔种植技术、口腔健康理念才能为广大老百姓所认可。
回想起四十年前,我国口腔种植技术引进初期的艰难,叶平不禁感慨如今发展的来之不易。1985年叶平考入江西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毕业后他留在了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学院工作。
90年代初,我国开始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发展口腔种植技术,在当时,许多医院仍采用各科室分工的模式进行口腔种植牙手术,“主要由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来完成种植口腔种植牙的外科部分,由我们口腔修复科来完成口腔种植的上部牙冠的修复工作,也就是说一个工作是由两个学科的人来完成的。”
然而,这样看似分工有序的安排在临床实践中却并不尽如人意。“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出现两个科室互相扯皮、推诿的情况。”叶平说,这不仅为治疗带来隐患,也阻碍了整个口腔种植学科的发展,“因为一个技术的开展涉及到多个科室,那么它涉及的人员、管理、材料等方方面面都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对于整个学科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面对这样的行业现状,叶平所在的江西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今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决定创建全省首个口腔种植科,医术精湛并且有颌面外科、口腔放射等多领域经验的叶平被选中担此重任。1995年,他担纲组建了江西省的第一个口腔种植科,规范化地完成了江西省第一例无牙颌患者的牙种植手术。同时,在他的牵头主持下,江西省第一次举办了全国性口腔专业学术会议。
“创建一个科室跟创业是一样的,都是从无到有、打破现有的格局,可想而知它的难度。”叶平说,尽管在此之前也有一些医学前辈曾经探索口腔种植技术的开展,但大多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广泛推行。“任何一个新的东西的开展和普及都是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尤其对于口腔种植技术来说,它的精细和熟练的程度更加需要磨炼,患者的接受也需要一个理解和信任的过程。”
在叶平看来,取得患者信任的关键在于优良的医疗技术水平。“每个口腔医务工作者都要把患者的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呵护每一位患者的健康,这永远是口腔医务工作者的主线。”
叶平医生为患者实施手术
02 民营口腔医院的出路
2015年,时任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主任的叶平选择加入江西泰康拜博口腔担任医疗技术院长。谈及作出这个决定的原因,叶平表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希望自己在民营口腔医院的平台上发挥所长。
在当时,随着口腔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大批民营口腔医院在国内涌现。作为国内知名民营口腔医疗机构,泰康拜博口腔医院一直以注重医疗技术和人才在业界闻名。对于引进的口腔医疗人员,不仅给予优渥的薪资待遇,还会为人才搭建发展的平台,这让渴望在民营口腔医院发挥专业所长的叶平感到格外动心。
然而加入之后,叶平很快认识到民营口腔医院所遇到的难题——比起公立医院,民营医院无论在社会的信任,还是人才的引进上都处在比较劣势的地位。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叶平决定先从人才队伍抓起,他组建了全国民营医院少有的“三代同堂”的医疗团队。
“上学时,我的导师一直教导我们‘医德为玉,医术为金’,意思是要尊重生命,永远把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放在第一位。”叶平说,多年来这个理念一直根植于自己的内心,在组建人才团队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邀请自己的导师加入,把“崇德敬业”的理念作为医院的文化传承下去,同时,他还引进了自己的研究生团队,在泰康拜博口腔组建了口腔种植、口腔颌面外科、口腔正畸、口腔的儿童齿科等多个学科并通过三级医生负责制、疑难病专题讨论、病例点评等形式最大限度发挥专业团队的作用。
在叶平看来,民营口腔医院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口腔专家和医疗人才的加入,以泰康拜博口腔为代表的民营医院正在逐渐缩小与公立医院的人才资源差距。同时,民营医院在材料、设备上的“高新尖”投入,也使其硬件优势更为明显。另一方面,人文关怀的精细化服务,也成为不少患者选择民营口腔医院就诊的一个原因。
泰康拜博口腔医院
03 “要让老百姓种得起牙”
尽管近年来口腔种植技术在我国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事实上,仍然有着诸多因素阻碍着这项技术的真正普及,其中,高昂的费用就是摆在缺牙患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太平洋证券研究报告显示,在德国,种一颗牙的价格约在4000美元左右,在中国,种一颗牙的价格也在1000美元-4000美元不等,其中国产材料最便宜,韩国次之,欧美普遍昂贵。
种植牙费用较高,且基本自费为主,这是国内缺牙患者普遍面临的现状。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种植牙需求也在持续上升。
“七普”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高龄老年人口比重持续提高:2020年,80岁及以上人口有358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4%,比2010年增加了1485万人,比重提高了0.98个百分点,高龄人口呈现稳定增长趋势。相关数据统计,我国中老年人群平均缺牙数为5.9颗,高龄人口人均缺牙数量9颗,随着人口年龄增加,缺牙人口比例也将不断上升。
对此叶平表示,种植牙费用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欧美对种植体的垄断,解决这一难点亟需加快推进国产种植体在全国的普及。“我们一直在呼吁口腔医务工作者积极参与我国种植牙的研究生产以及临床推广的工作。”
在推广国产种植牙的临床普及之外,叶平表示,数字化技术也是解决“种牙难”的一个新思路。“数字化技术运用得好,也能极大的服务好缺牙的患者,比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在种牙之前精准地把种植牙的位置设计好,指引种植体精准植入到病人缺牙的位置,这样就可以让手术创伤最小,效果也最好,花费的费用也会最低。”
“作为一个从事口腔种植三十多年的普通医生,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种得起牙。”叶平说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010) 6400 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