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卫生用品行业著名的企业家,北京市密云区工商联副会长,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荣誉获得者,她就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创业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倍舒特的
爽朗热情的性格,雷厉风行的作风,朴实无华的衣着,初次相识,这位有几分传奇色彩的女企业家或许会让你感到有些迷惑:她数十年来扎根北京密云,颇有北方人的豪气,实为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她敢为人先,不断挑战行业新高度,生活中却非常低调不爱张扬。
一、追寻梦想,爱拼敢赢
李秋红自幼生长于福建晋江,闽南人根植于内心的爱拼敢赢的精神、钟灵毓秀的人文自然环境滋养了她的成长。晋江一中三年苦读,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国纺织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厦门化纤厂工作,期间她深入车间一线,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技术能力。
上个世纪
1993年,李秋红和同事进行市场调研,发现人们对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接受度和使用量在提高,但国内市场上护翼卫生巾很少,更没有国产的护翼卫生巾生产设备。说做就做,几个有想法的年轻人决心筹建一家卫生巾企业,并筹集了两百万资金。从此,李秋红带领倍舒特企业迈开了创业的第一步。
万事开头难。在那个连直条卫生巾都还未完全普及的年代,他们做出生产护翼型卫生巾的战略决策无疑是前瞻性的,但一切要从头做起,现实的难题摆在眼前。李秋红回忆说,“当时进口生产线造价太高,每条高达千万,我们就决定自主研发。”凭着一股不认输的劲头,大家集思广益,并聘请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团队,历时4个多月完成了设备设计图纸。
随着安装调试的完成,1994年8月,中国历史上第—条自主设计、制造的护翼卫生巾生产线诞生了。李秋红和团队在设备上的成功突破,为护翼卫生巾的普及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支持,对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千里跨越,锤炼团队
1995年起,企业制造的护翼卫生巾及设备先后销往四川、珠海、山西、昆明等地,至1997年,企业营业额己达到四千多万元,中国卫生用品行业的一个新领军企业异军突起。
作为一股新生的力量,倍舒特为中国卫生用品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就在产品渐渐畅销全国、尤其在东北市场备受欢迎的时候,市场上大小厂家风起云涌,竞争日趋激烈,李秋红开始不断思考倍舒特的未来发展之路。考虑到北方市场销售较旺以及面向全国的辐射作用,1998年,她做出了一个事关企业发展命运的决定——将倍舒特企业总部和生产基地迁到北京,使企业发展有更加广阔的舞台。
回忆起那段经历,老员工们记忆犹新。搬迁之前,公司在食堂举行了员工动员大会。 李秋红说:“公司决定搬迁,你们谁愿意跟我走,只要我有饭吃,就有大家的饭吃。”在李总的感召和鼓舞下,所有员工都跟随公司北迁,—个都没有落下。
6月起,搬迁开始。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倍舒特人不分领导和普通员工,全部行动起来,短短7天时间,将所有物资和生产线搬迁至两千公里之外的北京密云工业开发区。李秋红身先士卒,带领团队在人力物力短缺的艰苦条件下,15天内新工厂投入正常生产,没有造成市场断货。
李秋红是做技术出身,一直以来,她保持着踏踏实实的做事风格、不断学习的习惯,即便后来已经在行业成为佼佼者,依然如此。她喜欢钻研新技术,并精益求精。创业之后,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为了更胜任管理岗位,她还自学了财务以及管理知识,孜孜不倦探索企业提升的路径。在倍舒特搬迁之后,企业曾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因南北文化差异,企业最早一批南方员工不适应,开始流失,本地人逐渐补充进来。这是一段较长时间的考验,也是市场的一种快速迭代。经历了人员水土不服以及招工难等危机,李秋红凭着一股坚忍不拔的韧劲,带领团队一步步克服难关,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培训和改造,为工厂的精细化管理打下基础。
这段南北搬迁的历程,也让李秋红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才的重要。那时企业就广纳贤才,不拘一格,选拔能干事、想干事的优秀人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李秋红始终坚守这样的信条:“企业发展,靠的是向心力、团队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
中国造纸协会生活用纸专业委员会原秘书长江曼霞曾在参加企业二十周年庆典活动中致词说,倍舒特给我的印象深刻,你们当年的创业团队成员都是有学历、有知识、有梦想、有闯劲的年轻人,这在当时的卫生用品行业中是罕见的,倍舒特对人才的重视也是令人钦佩的。
李秋红把对于人才的重视、对于研发的重视一直贯穿到日后的管理中。“我哪怕在不赚钱的情况下也要把团队演练出来,保证技术升级的速度和质量”,多年来,她都会把公司的利润投资到产品的提升和研发上,并且打造了力量雄厚的技术研发团队,企业的员工中有30%是专业技术人员。倍舒特人不断打磨、开发产品,宠物垫、护理垫……他们拓展了在卫生用品领域的空间,一步步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三、进军海外,升级转型
2001年前后,国内卫生用品市场的潜力进一步释放,在城乡超市、便利店里,不同品牌充斥其中,让人眼花缭乱,彰显着行业竞争进入到白热化的阶段。进行产品转型升级、开拓新市场已成了当务之急。面对当时的局面,李秋红知道,企业到了一个发展的关键节点,“我发现,必须要先改变我自己,我一直在寻找方向”。
2003年到2005年之间,李秋红开始带队做外贸市场。当时她做了很多个第一次:获得了国内第一个关于宠物垫专利,成为我国第一个出口宠物垫的企业。在不断的探索尝试过程中,2005年,团队开始跟美国的一家国际医疗企业合作,并参加德国的医疗展,正式把倍舒特带入到医疗领域。
然而,国外医疗领域对护理垫等产品的要求很高,对企业的监管和市场准入以及对产品的适用范围、用途和技术要求,特别是吸水量以及预期使用者不产生褥疮等关键性临床指标都有严格的规定,另外还必须符合FDA法规监管下的质量体系和客户满意的设计确认,要想得到认可谈何容易!面对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李秋红常说一句话:别人能做到,为什么我们不能?时代在更迭,成功的策略也在不断刷新,但到最后探索者往往发现,成功的核心没那么复杂,它是一个自我打磨的过程,是一个追求极致的过程。
不断改变自己,不断升级,这是李秋红对自己和企业的要求。通过团队的不断努力,2008年,他们接到了第一个欧洲大客户的订单。客户要求对工厂进行验厂,也就是进行进口国要求的全范围现场质量体系审核。然而,在按照ISO9001、ISO13485标准和FDA QSR820质量体系审核后,第一次给出的评分只有63分。“当时我们的团队是拼了”,李秋红这样描述当时的状态,一个“拼”字背后,包含多少夜以继日的奋力鏖战。这是个艰苦的自我纠错过程,通过改进,客户进行第二次验厂的时候,分数得到大幅度提升,达到客户的要求。
就这样,在与国际客户洽谈、到提出要求、再到推动自我改造的循环之中,团队逐步掌握了跟跨国500强合作的经验,并促使企业不断完善,提升为一个具备国际化的标准流程和医疗级产品生产能力的现代化企业,在护理垫、失禁垫等国外需求较多的领域,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多项发明专利,技术实力得到了业界专家的认可。
“回想起来,我真的感谢曾经的那些客户提出的严格要求,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苛求’下,一步步成长,学会了在大海里游泳”,李秋红这样说。
2012年,在为一家跨国公司制造当地医院的产品时,团队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一是在与客户签订合同的21天后,快速完成出货,被评价为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而以往客户手中这种订单通常需要3个月到半年时间。
另一个奇迹是,李秋红带着外贸团队历经艰难的谈判过程,最终争取到了对等原则——即相互尊重、相互保护对方知识产权,并签下合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李秋红用平静的语气简单描述当时的历程。这背后其实是多少回合商海论剑,风云起伏,他们据理力争,终于在业内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中国的拥有多项技术专利的医疗护理用品企业,能站在国际医疗平台上对等对话,李秋红带领团队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经过一次次历练,如今,倍舒特已成长为一家按照国际标准专业生产一次性卫生用品的(OEM/ODM)企业,医用护理垫产品出口量位列前茅,成为中国高端护理垫的领军者。作为欧美个护行业巨头在东亚最重要的供应商之一,其逐步积累的生产研发能力,使得合作方式从简单代加工转变为深度联合开发产品。倍舒特产品系列主要涵盖一次性医用护理垫、卫生巾护垫、失禁垫等,广泛应用于美国和欧洲医院并进入各大商超,企业已经成为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
四、工匠精神,科技赋能
近几年来,随着出口欧美市场的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公司研发中心在与客户需求的对接中,发现失禁领域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细分化,越来越贴近消费者的身体症状,并且亚洲市场需求在逐渐增长,中国居民随着消费升级,观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李秋红意识到,进入国内市场的时机已经到来。她希望,我们国人也能用上这些高品质的好产品。
怀着改善人们尤其是老人和卧床患者生活质量的初心,公司进行战略调整,把多年为欧美市场制造的成熟技术用于国内市场,孵化了医疗品牌“捷护佳”,专注于研发预防压力性损伤和失禁性皮炎的护理产品。更精细的分级、更体贴专业的护理,让这类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的青睐。
在国内市场的推进过程中,李秋红和团队关注到一个庞大的群体,尿失禁人群。有数据统计,18岁以上的成年女性尿失禁比例达到34%,60岁以上的人群达到73%以上。一个喷嚏、一场大笑、一次跑步……尿液竟然不自主地漏出,高发的“尿失禁”让许多人倍感尴尬和困扰,而居家卧床失禁病人的护理状况更让人担忧。针对这种“难言之隐”,李秋红带领团队用了两年的时间,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工作,2016年起,公司开始集中投入专业失禁护理产品的研发,结合医院对失禁患者的护理经验,转化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护理分会专家的创新成果,经过近万次实验测试,根据医疗器械法规要求进行临床观察,并参与《成人失禁患者一次性吸收型护理用品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实验检测,相继开发出系列失禁护理类家庭护理和医疗临床护理产品,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
老年人、卧床患者、失禁人群……这些需要关爱照护的人们,是李秋红多年来萦绕在心头一片念念不忘的柔软之地:“要常常设身处地想,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能为社会回报什么?”正是这种回馈社会的理念,倍舒特多年来一直默默地做着很多公益事业。
2020年初,疫情突如其来,全社会都在竭尽所能的贡献力量。倍舒特企业在这个时候决定“不务正业”,改造增设口罩生产线,并交由当地政府统一调配,尽快把缺口补上,就是为了能保障老百姓的日常使用。重任在肩,临时订购口罩机当时已经来不及,他们首先面临的生产瓶颈就是口罩芯片的制作。在李秋红带队下,团队再次发扬能吃苦能打硬仗的精神,12小时不间断地在原有医疗产品设备生产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调试。最终,仅用了30个小时,口罩芯片产品生产设备便调试成功。从2020年2月7日正式投入生产到正式上市,仅仅用了6天,紧接着首批2万只口罩全部发放给了密云区百姓。2020年2月底,口罩芯片的产量已迅速从每天0.4万片提升到每天250万片。
对于一家从未生产过口罩的企业来说,且恰逢春节假期,这样的研发和生产速度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个团队的执行力。在公司的网页上,记载这段历程时这样写道:“这么做,没有别的原因,只想着多生产一个口罩就多保护一个人。”
朴素的话语,踏实的作风,自我变革的勇气,不断开拓的精神,倍舒特按照现代企业发展之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在群雄逐鹿的竞争中,以自己的有心用心,换用户的安心贴心,将一片温暖和爱心倾注于一丝一缕之中。
如今虽然已经成就一番事业,而李秋红依然简朴低调,依然兢兢业业、勤奋努力,同事们评价她说:“她对员工满腔热忱、倾力照顾,对自己却关注不多,只要基本满足生活就好”。“女人爱的东西她都不爱,什么名牌包包、服装、首饰……都与她无缘,她走路的时候都在思考问题。”
如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失能老人的照护困境、“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现状成为社会痛点,人们也对护理、失禁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出更高要求,这些也是李秋红这段时间思考较多的课题。采访中,谈及未来的规划,李秋红的语速加快,眼里有光,让人能感受到她的热情与信心:“产品是要有价值的,重点是在保护失禁人群的皮肤。我们知道这个阶段的老人皮肤是非常脆弱的,要为他们的皮肤提供健康护理的解决方案。凭着我们在这个行业的专业技术和系统能力,将有医疗价值的产品用到养老康养护理中。”为病患提供更具人性关怀的护理产品,解决卧床老人的痛点,改善他们的生活,是李秋红的梦想。
历经风雨27载,岁月不改砥砺心。目前企业已拥有三个厂区,占地47000平方米,拥有10000平方米国际化标准无尘车间。依托于丰富的行业经验、强大的研发团队和ISO9001、ISO13485、FDA QSR820等严格的国际管控标准,相关产品已通过CE认证,企业已取得40多项专利,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二十多年来,李秋红带领倍舒特人以创造舒适生活、成就人生梦想、弘扬民族品牌为使命,全力打造了一次性卫生用品的中国品牌,他们用创新回报社会,用精细的护理方案,托起生命的尊严;他们以做到极致、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延伸了中国制造业的质感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