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同伴,如相似型、互补型。如果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即使有同伴,也不会完全依赖同伴,相反,可能完全依赖同伴。
同伴也有良好的,也有不好的。而未成年人选择同伴时是很难甄别好坏的,他们只以自己的好恶来区分。选择了好的同伴,可能学习其优点;选择了不良同伴,可能学习其缺点。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儿子上学期间,曾经有三个同伴。
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姓谭的孩子。长得黑胖个子大,衣着邋里邋遢,几乎每天都在流鼻涕。他们是幼儿园的同学,也是八年级同学。他们经常在一块玩,尤其是八年级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儿子花钱很厉害,后来才知道,那个姓谭的同学经常让他去买东西,甚至买了东西到野外去吃。我们去找那个孩子,但是他和他家长都不承认。从此之后,我的孩子离开了这个同学,但是孩子并没有完全真正回到对我们的依赖中,很遗憾当时没有学家庭教育和心理学,如果明白教养和亲子关系,无论如何也会多关注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第二个同伴是高二的一个男生。这个男生姓孙,个子比较低,脸色黑黄,看上去总是营养不良的样子,而老师们总是能从他身上闻到烟味。儿子跟我说,孙某是双重人格,他俩很相似,有共同语言。我告诉儿子,很多人都是双重性格,表面的一种,还有内在的一种,其实说白了就是外在的一个人和内心的另外一个小人。孙某因为和儿子有共同语言,所以取得了儿子的信任。那个孩子在学校住,不能带东西到学校去,他就让我儿子给他买烟、带烟等等。后来我听年级主任给我说这件事,我有点震惊,所以想让孩子离开他。但是孩子说,我交的朋友你不用管。我知道孩子可能对我们的依赖比较少,而对同伴的依赖比较多,没有办法强行让他离开。
到高二的第二学期,我给儿子转了学,去了另外一个县城读书。当我儿子离开不久,就发生了一件事。那个姓孙的学生出事了。什么事呢?其实就是他叫小姐,就是晚上叫鸡。我知道这个消息后,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还是年级主任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我才彻底相信。他有微信聊天记录作证,那个孩子被勒令退学。我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儿子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他还特地跑到学校找另外一个要好的同学询问,那个同学也证实了这一点。从此,儿子不再跟那个同学来往。因为他们两个人的三观都不合。虽然以前曾经依赖这个同伴,但是现在儿子跟我们的关系好了,有了对父母的依赖,也就远离了这个同学。
第三个同伴是他高一的一个女同学。本来两个人是很正常的同学关系,但是这个女孩儿因为身体不太好,经常需要请假,不想在学校住。她就利用儿子让我帮助写请假条,给她担保请假。有过几次之后,我就对儿子说,你这样是违反学校纪律,我没法再帮你,儿子也没办法。两个人的关系开始突然疏远。也正是因为这个女孩,儿子受到了打击。从此萎靡不振,几乎有两个月在家里是休学状态。在这两个月中,我放下包袱,开始鼓励儿子,运用“亮点原则”,发现他的优点,激励儿子树立自信,从穿衣打扮到鼓励他自己做饭洗衣服,一个人到洛阳,最终儿子自信了,开始出去走动,除夕吃年夜饭,问他的打算,他说转学。孩子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他开始树立新的形象,找回了自我,开始转入学习。而且在高三那一年,他的艺术课过了线,这让他信心倍增。
从儿子对三个同伴的依恋中可以看到: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孩子才会去依恋同伴。但是,当孩子看清同伴的真相之后,他就会远离他的同伴,回到父母的身边,重新对父母有所依赖。当然,这离不开父母积极主动修复亲子关系。直到如今,孩子依然保持着对我们的依赖。他虽然已经上班了,但是能听进去父母的建议。如果没有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他不可能做到这些。
所以,亲子关系是一切教养的基础、关键和重点。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才可以去谈教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