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高考时。考得好的欢欣鼓舞,梦想着进入心仪的学校;没发挥好的,也许就会陷入失意的苦闷中愁眉不展,一蹶不振,甚至自我怀疑,自我放弃。
其实长大后回头来看,就算没考好,人生还是海阔天空,无限可能。就像,谁能想到明代的书画巨擘,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科举考试9次都失利呢?与其他才子们相较,文徵明的人生可谓波折又漫长。90年的人生,成就了一位诗、文、书、画皆精的全才。今年也适逢文徵明诞辰550周年,对于考试,他有话要说:
人生啊,可能并不需要对比,因为往往都不知道,哪个才是笑到最后的人:
唐伯虎:自幼聪明伶俐,府试、乡试都是第一名,年少成才,声名远播;
祝枝山:神童,5岁写大字,9岁作诗文,10岁博览群书,17岁中秀才,32岁中举人;
徐祯卿:天资聪颖,“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16岁著《新倩集》;
文徵明:7岁才能站立,11岁才开口说话;19岁考试的时候,因字写的难看,被老师评为三等。梦想着考取功名,从26岁到53岁,27年中文徵明进过十次考场,屡战屡败。
在天才好友们的光环下,少年时代的文徵明显得愚钝笨拙。可就是这样一个“笨小孩”,却能成功“逆袭”。他的传奇人生,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做“我的人生我做主”。
明代 文徵明 兰亭修禊图(局部)
开窍最晚
小时候的文徵明,“起跑线”上看起来已经输了,若是再遇上平庸的父母,恐怕余生只能碌碌无为,和众多凡人一样湮灭为史册里的烟尘(写到这里,不由想起现代社会特别热衷于各种激娃的父母……
放到现在,7岁才会站立,11岁才开口说话的孩子,肯定要把父母愁坏了。所幸,他的父亲文林倒是心态很好,“儿幸晚成,无害也。”——没关系,自己的儿子其实有才华,只是会大器晚成。
文家是书香门第,文林官至温州知府,声望颇高。他当然清楚,吴中之地何等富饶,人才济济,灿若群星。自己连话都说不利索的儿子真的还能出人头地吗?
事实证明,父亲的预言是对的,这个“笨小孩”的后半生将在整个苏州乃至明代的艺术星空中,熠熠生辉。以才华和德行,收获世人的仰望和同侪的服膺。
文徵明《玉兰图卷》
言传身教
文徵明七岁母亲就过世了。所以,文徵明还未成年时,大部分时间都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文林本人无论交游还是上任,都要带上文徵明,希望借此扩大其眼界,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文林很用心地让文徵明与自己的同僚和朋友接触,为爱子引荐恩师。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局部
他曾学文于吴宽、史鉴、赵宽、庄昶。学诗于吕秉之,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还受陆容、谢铎、王徽等人影响。可以说,文徵明从小就是在往来鸿儒,名臣文人的熏陶下成长的。
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根据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两章而作,是文徵明早期仅存的人物画名作。
勤能补拙
除了父亲的身教培养,文徵明自己也身体力行地解释了一句老话:勤能补拙。据说他十·九岁为诸生时应岁试,被老师批评字迹不佳,成绩判为三等(及格水平)。
这件事让他羞愧不已,但知耻而后勇,少年的他之后就天天临写《千字文》,每天十大本。令人佩服的是,他把这个晨起练字的习惯从小文一直保持到文老太爷,从他晚年的书法作品来看,用笔依然精妙,与年轻时几无差别。
文徵明65岁所书《千字文》(局部)
88岁时的小楷《跋唐人双钩万岁通天帖》(局部)
从22岁开始跟南京太仆寺少卿李应祯学书,再加上这份执着的死磕,没几年,文徵明的书法就自成一格,远近闻名了。但他并不满足,而是博众家之长,学习过王羲之、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前辈大书家。
89岁时的行书《临兰亭序》台北故宫博物馆院藏
归隐家乡
54岁那年,文征明经过举荐,终于获得了翰林院待诏的职位,但因书画盛名受到同僚的嫉妒和排挤。三年后便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书画,不再求仕进,在故乡山水间做一个自由的文人。
文徵明《浒溪草堂图卷》(局部)
吴中清嘉之地,湖山烟云,万物阜美。文徵明在父亲生前的停云馆东边修筑了玉磬山房,还亲自在庭中种下两棵梧桐,“日徘徊啸咏其中,人望之如神仙焉”。这一份幸福来得有些晚,但也不算太晚,因为他活了90岁,还有很多时间。
文徵明《中庭步月图轴》南京博物院藏
父亲文林当年预见儿子的人生画卷,终于徐徐展开:文徵明晚年名满天下,声望极高,于吴中独领风雅30余年,他的绘画也在65岁前后步入鼎盛时期。
文徵明《真赏斋图》(局部)
《行书张一川小传》是他存世作品中创作时间最晚的一件。此作完成四天后,已九十高龄的他为御史严杰之母题书墓志,写到一半的时候,搁下了笔,端然坐正,走完了他的生命,“置笔端坐而逝”。
文徵明《行书张一川小传》(局部),1559年
而此时,与他同年出生的好朋友唐伯虎,已经离开36年了。早年的同辈或是稍微年长些的徐祯卿、祝允明、周臣早已身故,学生辈的王宠、陈淳和仇英也相继离世,只剩下文徵明,开窍最晚的这个“笨小孩”,独自多活了三分之一个世纪。
文徵明跋祝允明草书赤壁册
唐寅《悟阳子养性图》(局部)
《悟阳子养性图》后文徵明《悟阳子诗序》(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由唐寅作画,附文徵明行书《悟阳子诗序》,可谓诗画双绝,也是二人友谊的见证。但彼此不同的命运,也叫人唏嘘。是性格决定命运吗?
文徵明的一生,没有唐伯虎的才子风流,大起大落;没有祝枝山的愤世嫉俗,恣意张扬;也没有徐祯卿的年少轻狂,诗才逼人。应该说并无天才属性的他,靠着自己的勤勉、专注、踏实以及上天眷顾的长寿,虽然走得慢些,才华却开花结果,一生悠长充实。“笨小孩”到底是幸运的。
文徵明行书七律诗轴。小编摄于上海博物馆,很喜欢最后一句“零落江湖俦侣散,白头心事许谁知”,有点感叹。
来源:美成在久 作者/陈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