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全国政协“奋进新时代百名委员说”第三场宣讲活动在京举行,几位委员围绕卫生健康事业、残疾人事业的工作做了发言。
小小的口罩体现的是大民生
“小小的口罩体现的是大民生。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戴着口罩参加会议的,我就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口罩的故事。”宣讲活动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中毒控制首席专家孙承业说,从2020年春节开始,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增加了一个习惯——戴口罩。
这与孙承业的工作有着密切关系。从2020年1月19日确认新冠病毒“人传人”后,他的团队承担了呼吸道传播防护应对任务,跟踪病毒生物学特性及变化、环境病毒传播和人感染特征的研究进展,结合呼吸防护产品特性给出口罩佩戴方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月30日发布了由孙承业主持起草完成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
但随之而来的是防护口罩短缺。孙承业回忆,他和团队成员立即着手研究解决方案,将人群按风险分类,提交细化方案。随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2月3日发布《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和使用技术指引》。
孙承业说,现在执行的口罩佩戴指南已经是第五个版本,每次调整都是对病毒变异和疫情防控重点任务充分研究、系统评估后作出的。
从传统疾病防治,拓展至各领域
孙承业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针对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从国家层面作出系统性、全局性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安排。10年来,财政支持不断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最初的10项增加到31项,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我们坚持预防为主,将维护人民健康的范畴从传统的疾病防治拓展到影响健康的各个领域。”孙承业举例,在福建省三明市,乡村医生为村民看病时,会一次开出“三张处方”:药品处方、生活运动处方和饮食处方。过去重视“治”,现在还注重“防”。得益于医改的持续推进,三明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给人民群众带来越来越多的健康红利。“三明的变化,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一个缩影,是全民健康更有保障的具体体现。”
孙承业表示,10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和改进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卫生健康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平均报告时间缩短到4小时以内。全国已建成4大类59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围绕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3个环节,强化预防预警措施,作出快速反应,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下降、死亡人数减少,重特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建设康复大学,补齐人才短板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说,贫困是农村残疾人面临的最大困境。怎样才能让残疾人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我们为贫困残疾人建档立卡,将他们纳入帮扶对象。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下,目前710万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实现脱贫。”
张海迪表示,为了给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家庭解除后顾之忧,2016年,国家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如今,两项补贴制度已经覆盖2700多万名残疾人。解决好农村残疾人的照护问题,就会解放家庭成员,解放生产力。她的工作联系点是河南省驻马店市,那里建立了100多个残疾人托养机构,2000多名残疾人得到照护,残疾人亲属被培训成为护理员,既能护理亲人又实现了就业。
康复是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张海迪介绍,国家建立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很多残疾孩子得到了抢救性康复。听障孩子通过佩戴人工耳蜗和康复训练,可以进入普通学校读书。
中国残联推动各省(区、市)建立了康复中心,但是康复专业人才很缺乏。张海迪说,2015年,她向国务院提出建设康复大学的建议,很快得到相关部委的支持。2016年,“建设康复大学”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2021年,“建成康复大学”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如今,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康复大学已基本建成,师资队伍建设等也在加快推进。“2022年4月20日,我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报告了康复大学的建设情况,没想到。总书记在4月22日就作出了重要批示。我们一定要办好康复大学,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文:健康报记者 张磊
编辑:于梦非
校对:杨真宇
审核:徐秉楠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