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我听说央视新推出了一档爆款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传言它既形式新颖,又以详实考证为基础。对学术作品,我尚且惯于“鸡蛋里面挑骨头”,对于电视节目,则更是多抱有批评态度,因此早有挑刺之后冷嘲热讽,继而在朋友圈怒刷一波存在感之准备。但没想到的是,仅仅观看第一期节目几分钟后,我脑海中浮现出块头最大的一个词,就是“触动”,因而立刻对家人说,这是个好节目,我不能骂。
3月7日,《典籍里的中国》第2期姗姗来迟,这次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就在第一期《尚书》之后,介绍的是明代科技巨子宋应星及其《天工开物》,这几乎是科技典籍在综合文化类节目中出场顺序最早的一次。作为一名研读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学者,我眼前闪现过的是为整理科技典籍做出卓越贡献的历代学界前辈和亲爱同事们的身影。而且《天工开物》与我本人还有一层缘分,就是考博士时,专业考卷第一题考的就是这个书名有什么含义(也是节目里主持人向专家们问的第一个问题)。后来读书做研究,在遇到各类技术史问题时,也时常需要回头去细读《天工开物》,时时惊叹于此书记载之宏富细致,不愧享有“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之盛名。可以说《天工开物》是一部伴随我们学习成长的经典,可惜的是由于科技史专业在学科体系中属于是冷门中的冷门,针对《天工开物》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迄今仍不超过五部,这还算上了日本、德国等外国学者的工作。可以说,我们学界要走的路还很长,而央视帮助我们向公众引介传播这部无价经典,当然是一件值得逢人说项的美事。
这一期节目以《天工开物》中与农业有关的第一篇《乃粒》入手,设计了宋应星与“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跨时空相遇的情节。这种手法对于从事跨文化研究的学者来说,实际上并不陌生,我们如要论述宋应星在科技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不把他和来自欧洲、阿拉伯等文化的学者,以及把《天工开物》所含认识与近代更加成型的科技思想作比较,就无法得到适当认识。如何评价宋应星和他的《天工开物》,会随着我们对他本人,以及所比较对象了解的逐渐深入而更加准确,这将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进展的过程。节目制作者选择《乃粒》,或许也有从第一篇入手,引导观众领略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的编纂观念,以此为起点,去畅游《天工开物》全书更加浩瀚的知识海洋之意,如何煮盐、制陶、冶铸、造车……这值得有识者制作一整套纪录片,但却不是短短一期节目的任务。
另外,谈农业,不但观众对其相对熟悉易于接受,从学风角度来说也更容易脚踏实地。农学与天文学、医学和算学一道,属于中国传统科技知识里历史悠久、成就突出的一个领域。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作物、农艺、农具,学者们积累了相当深厚的研究基础,而《天工开物》被公认为反映了中国17世纪农学的实况,对它进行简介,涉及的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宝贵文化遗产。相比之下,一些论述把《天工开物》中某些模糊理念与近代科技思想相类比,来论证中国古代某类理念的领先性。我们倒没必要一定以这些模糊的领先性作为做节目的出发点。至于原因,一方面像前面所说,如果我们对其它文化有充足了解,就会发现这种模糊理念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常会出现,另一方面,要赞扬《天工开物》伟大,用书里确定无疑的表述就已经足够了。
然而,节目播出后,还是出现了一些质疑观点,如说最后一幕入清后宋应星作为遗民,不应留辫子,也不应与官府来往云云。在我看来,最后一场戏的目的在于借古喻今,提倡社会铭记科学家贡献,并回馈以更高敬意,质疑者既有转移焦点之嫌,同时在不充分考虑历史情境的前提下,对节目组责之过细。
关于宋应星晚年生活的史料很零散,难以构建出他最后20年间生活的详情,更无法准确得知他是否薙发留辫。因此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宋应星留辫子是否合理。
江西在明清易代之际,经历1647-1648年间金声桓等人的降而复叛,在顺治年间承受更加严苛的政令,这其中就包括薙发易服令。宋应星在战乱中曾被授官职,但应未赴任,故可幸免于难,但他的兄长及不少好友均因反清而自杀或遇害,这意味着宋应星作为遗民,很可能也处于监视之中。当时为免于薙发,一部分人选择出家为僧,部分人则隐于深山荒岛。但如董樵在隐居五年后仍被强制薙发,像王夫之那样隐居一地、终身留发者实际上屈指可数。
那么宋应星是否属于极个别者呢?需要看到的是,即便如王夫之等明朝孤忠,在晚年也接受巡抚赠送粮食并致函感谢,所以遗民与官员间可以存在间接友好的联系。宋应星则更入世,他保持不出仕的节操,但很可能仍居于乡里,不完全排斥参与社会性事务。如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他曾应邀为地方志撰写其兄传记。身处乡里宗族关系网络中的人,实际上很难顶住剃发压力。而反过来说,薙发留辫,也并不妨碍宋应星在著述里潜藏复明之思。现存对拒不出仕之著名明遗民,如傅山、冒襄、魏禧等画像,不乏薙发留辫者,显示这在前人眼中并非可堪讶异之事。
另一问题是清朝是否曾查禁《天工开物》。宋应星多名亲友的著作在清朝确被严禁,而成于明季的《天工开物》中也有“东北夷”、“北虏”等清朝禁忌用语,但目前尚未看到《天工开物》曾被清朝当局查禁的记载。该书确因未入选《四库全书》而被抑制流传,不过雍正时的《古今图书集成》和乾隆初年《授时通考》这样的官修典籍都收录了《天工开物》的内容。在整个清代,该书也不断为学者引用。因此它流传中的低谷实际仅是乾隆晚年开始百余年间的现象,与宋应星本人入清后留辫更是毫无关系。
总之,节目制作者在设计老年宋应星形象时,采取的是一种合理化的背景设定,辫子是一般人眼中清朝人的“标配”,无意间也成为背景的一部分。不过作为观众,我们没有必要执着于本非重点的辫子问题,而忽视节目弘扬中华传统科技文化的良好本意。
(作者汀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