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新闻能见度 | 行走在苗村侗寨的“背篼医生”
2023-10-17 12:00  浏览:1463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闹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闹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地处大山深处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河口乡,有这样一支医疗服务队伍。多年来,队员们用背篼背着医疗器械和药品,行走在乡间,免费上门为苗村侗寨的群众送医送药、传播健康知识,用心血和汗水守护百姓健康,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背篼医生”。他们的队伍就是河口乡“背篼医疗服务队”。这支队伍凭借突出表现,荣获202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称号。

近日,健康报采访团队来到河口乡,跟随“背篼医疗服务队”穿行在山水之间,见证他们的足迹,感受村民的健康获得感。

启程

仲秋的清晨,天边泛起鱼肚白,耳畔传来几声鸡鸣。此时,河口乡卫生院门诊大厅已亮起了灯。

大厅地面上,整齐地摆放着5个竹制背篼,上面贴着绿底红字的标识“健康服务”。河口乡卫生院院长龙昭国正在和4名医务人员清点背篼里的药品和医疗设备,听诊器、血压计、血糖仪、心电图机、常用的降压药降糖药……每个背篼都沉甸甸的。


服务队队员在卫生院大厅里准备医疗物资

“我们这里的医务人员都是轮流下村,今天是我们5个。”龙昭国介绍,“背篼医疗服务队”成立于2017年,队员已从最初的9人发展到现在近20人,他是首批参与的元老。服务队主要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6岁以下儿童、重症精神疾病患者、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等群体,提供免费的健康体检和随访管理。

为何要用背篼?龙昭国解释,进村开展健康服务之初,医疗设备并不多,队员们都是用双手提着。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基层卫生的投入,特别是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乡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愈发突出,走村入户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逐年增多,需要携带的医疗设备也越来越多。为此,队员们借鉴当地少数民族用背篼携带东西的传统方法,用背篼来装医疗设备。

“背篼装的东西多,也轻松一些。”龙昭国说,队员们用背篼背着医疗设备走村入户已经成为常态,村民们常能看到身着白大褂的一行人穿行在大山间。

除了身背背篼,“背篼医疗服务队”还要坐船渡河。

“坐船,主要是因为这里地理环境特殊。”龙昭国介绍,河口乡位于锦屏县东南部,是黔东南州最偏远的山区乡镇之一。该乡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村寨分散,“对面喊得应,见面要半天”是当地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自2006年三板溪水电站建成后,当地水位上涨,河口乡被清水江和乌下江分割为三大块,17个行政村、53个自然寨散落在两江沿线。虽然每个村都有道路通向外界,但这些道路往往是盘山路,通过乘船加步行的方式入村,虽然比较辛苦,但比陆路更快捷。

渡船

清点好所需设备和药品,天色渐亮,龙昭国抬手看了一眼手表——7时。“出发。”龙昭国说。

服务队从河口乡卫生院步行10分钟,来到等候渡船的码头。“这就是清水江。”龙昭国指着面前碧绿的江水说,每天,渡船都会沿着清水江和乌下江,依次经过各个村寨。每个村都有一个码头或渡口,渡船到达的时间基本固定。


服务队队员来到码头等待渡船

这次要去的是文斗村,该村位于清水江下游,如果乘坐汽车,来回需要绕行五六个小时,而乘船后再爬山路到村里,能够节约3个小时。“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多走几个村子,多随访几名患者。”龙昭国说。

“船来了!”河口乡卫生院副院长吴俊品挥着手,招呼大家登船。一艘船头插着五星红旗的渡船徐徐向岸边驶来。离岸、登船,虽然身背药品和医疗设备,但队员们如履平地,一气呵成。“习惯了。”吴俊品笑着说。

吴俊品也是首批参与“背篼医疗服务队”的队员之一。他说,起初,队员们只能乘民营的小船出行,五六个人挤在一起,有大船经过时,小船被波浪拍得左摇右晃,女队员们不时发出惊呼,但双臂依然紧紧抱着背篼。近年来,政府增设了大客船,沿各个村寨依次驶过,既方便了村民出行,也让队员们下村有了更安全的出行选择。

随着渡船到达不同的村子,船上的乘客多了起来。


坐在船上的服务队队员和村民热情打招呼

“吴医生,你们又去出诊啊!”见到吴俊品,岩湾村村民李德新热情地打着招呼。“熟得很!”说起“背篼医疗服务队”,李德新连竖大拇指。他有高血压和糖尿病,老伴儿也有慢阻肺,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多亏了他们,常到家里给我们检查身体,现在身体各个指标都很正常。”李德新说。

虽与村民们十分熟络,但吴俊品坦言,一开始入户随访并不顺利。“在当地人的观念里,医生穿着白大褂入户不吉利。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让我们进家。”吴俊品说,于是,队员们从一些病情较重的患者入手,每次随访时除了帮助他们缓解病痛,还会与他们聊聊天。慢慢地,服务队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一些留守老人更加依赖队员们,“几天不去,就会打电话问”。

大约40分钟后,渡船到达文斗村码头。下船后,队员们要爬一段看不到尽头的山路,这也是每次入村服务最考验体力的时候。


渡船到达文斗村码头后,服务队队员背着背篼爬坡

“沿着这条山路一直走,就到村口了。”顺着龙昭国所指的方向,记者抬头望去,这是一条近乎60度上坡的崎岖山路。“水库涨水时会淹没一些山路,这样就能少爬一点儿,不过现在水不大,咱们恐怕要多走一些路了。”龙昭国笑笑说。

刘柳是一名“00后”,今年刚毕业的她是“背篼医疗服务队”里最年轻的队员。作为河口乡本地人,刘柳从小便深知山里的村民想要外出就诊有多难,因此,她很乐意为乡亲们上门送医送药。

刘柳回忆,有一次,队员们早上7时坐船下村,在3个自然村寨入户随访,回到乡卫生院时已是晚上9时。那天,队员们大概走了30多公里的山路,走得小腿直抽筋,回去后瘫坐在椅子上,累得连饭都吃不下。但回想起那一天随访中帮助乡亲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刘柳感觉这份辛苦很值得。经过几个月的锻炼,现在她已经适应了这样的工作强度,“可以一口气走到村口”。

跟随队员们在山间持续攀爬了近50分钟后,耳畔传来了郎朗的读书声。“到了。”龙昭国说。这个时间,位于村口的三文斗希望小学的学生们在上课。

入户

在村口,文斗村村医姜秀全正等着队员们。昨晚,他已和龙昭国沟通了近期村里的情况。“先去姜大刚家吧。”姜秀全说。

又是15分钟的山路。队员们来到姜大刚家时,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正在家门口翘首以盼。“大伯,最近身体怎么样,饭吃得香吗?睡眠怎样?”一见面,队员们与老人热络地聊起来。随后,大家明确分工,按部就班地为老人进行各项检查。

姜大刚告诉记者,他患高血压等慢性病多年。自从“背篼医疗服务队”定期上门为他进行心电图、B超、尿常规、抽血等健康体检后,他按照医嘱按时服药、注意饮食、多加运动,身体状况改善很多。


服务队队员来到文斗村村民家中提供医疗服务

“结果不错啊,血糖、血压都正常!”吴俊品满意地拍拍老人的肩膀,老人脸上也露出笑容。“留下来吃饭吧,我都准备好了。”队员们要离开时,姜大刚依依不舍,希望能再聊聊天。

“我们还要去其他几个患者家看看,过几天还会来,有事给我打电话。”吴俊品挥挥手说。

从姜大刚家出来后,队员们来到姜吉隆家。姜吉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手指也因痛风性关节炎明显变形。“哎呀,情况不太好。”看到血糖仪上的结果,龙昭国禁不住拍了一下大腿说。在详细询问了姜吉隆近况后,龙昭国找到了原因:“他今天早上没吃降糖药就吃饭了,难怪血糖这么高。”

“必须按时吃药啊,还得戒烟、限酒,这几天,姜秀全会每天给你测血糖和血压,我们过几天再来。”临别前,龙昭国反复叮嘱姜吉隆,又和姜秀全交流,“再观察几天他的情况,看看是否需要转诊。”

“他们给了我很大帮助。”姜秀全说,在“背篼医疗服务队”的帮助下,他为文斗村的患者建立了“一人一策”健康管理台账,对于患者随访的最新情况都会予以记录。

不知不觉,已到中午。简单吃过午饭,队员们又开始了入户随访。

据悉,在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今年上半年河口乡卫生院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绩单:新生儿访视率达100%,产后访视率达100%,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达90%,“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完成率达100%,老年人体检管理率达84%,高血压管理率达95%。

记者手记

山高水长,守望乡村健康

手机软件显示,“背篼医疗服务队”入村随访一天,走过的山路相当于爬了50层楼。在随访过程中,队员们几乎没有歇脚。从文斗村码头走到村口的50分钟,队员们背着背篼走山路,如履平地,我则气喘吁吁。虽然我紧紧追赶,但队员们也要时常驻足等待我。“平时我们走得要更快一些,大概35分钟,这样就能节省出时间,多随访几户。”吴俊品说。

采访中的一个细节令我颇为感动。我问队员们:“这样的下乡随访有多少次了?”我本以为他们会报上一串数字,但大家却迟疑了片刻,不好意思地表示记不太清了。对数字“失忆”,对患者的情况队员们却如数家珍:53岁的陆和莲因高血压瘫痪在床,70岁的李安银患有高血压和慢阻肺,67岁的罗银月因脑出血留下后遗症……

“这个服务队能持续多久?未来是否会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采访前,这些问题萦绕在我脑海。实际情况却是,队员中不仅有很多“80后”“90后”,还有刘柳这样的“00后”。龙昭国说,这么多年来,“背篼医疗服务队”不仅没有一人提出辞职,现在还扩建到了5支队伍,分片区定期上门服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队员们的付出换来了村民们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采访中,村民姜大刚说:“以前我们是背着病人去看病,现在是医生背着背篼来家里看病,好哩!”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巨大变化。

“背篼医疗服务队”的经验也为其他偏远地区提供了借鉴。据了解,一些地区也成立了自己的医疗服务队,为当地群众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在这些医疗服务队的努力下,偏远地区的医疗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我国正在快速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慢性病患者会不断增多,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健康守门人”的作用会愈发突出。透过这支“背篼医疗服务队”,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基层卫生事业不断夯实的底色,更看到了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健康保障的底气。


文/图:健康报记者 张磊 孙伟 张丹 特约记者 张晔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杨真宇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


发布人:dce4****    IP:125.64.97.***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 觉醒
  • 2023-10-17浏览:1598
  • 演出
  • 2023-10-16浏览:2903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